寧波交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永續債券也可以被稱之為無期債券,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沒有還款期限的債券,永續債券的發行使得投資人不能定期收回本金,但是可以按時收取票面的永久利息。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推進,永續債券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地應用。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對我國資本市場發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調整企業資本結構的重要工具,更應該大力發展永續債券,發揮其在融資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常情況下,企業融資可以分為債權性融資和股權性融資兩種形式,其中債權性融資主要以借款的形式運行;而股權性融資則是以發行股票為主。債權性融資以及股權性融資這兩種形式在企業內部針對權利以及義務兩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其中債券的持有者具備債權人性質,可以在企業內部有效享有相關權利;而股票持有者則是相當于公司的所有人,不僅可以享有相應的權利,還需要履行對應的義務。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發展,融資方式也在原有的基礎上展開持續創新,在這樣的環境下永續債券應運而生,雖然從一定角度上看永續債券是介于債權和股權之間的一種融資形式,但嚴格來說仍然屬于債務范疇內。
結合會計準則中金融工具認定的相關內容來看,針對金融工具的劃分主要應該由其性質來決定,如果發行人不需要在未來償還本金,那么就認定為是權益;反之則被認為是負債。而對于永續債券來說,對負債或權益的認定則取決于發行人決策權的大小,如果發行人具備較大的決策權且票息跳升低,則可以認定為是權益,反之則認定為負債。在以往的文件當中,規定永續債券只有在“發行者主動贖回或者清算的時候得到償付”的基礎上才可以被認定為權益,而最新國際會計準則中則做出了最新的認定:發行人可以自行決定債券贖回或支付利息的時間。結合以上的研究內容可以進一步認為:永續債券只有在計入發行人財務報表以后才可以用作權益工具。就當前的使用情況來看,國外企業在操作永續債券的時候都是以權益工具的形式計入會計報表,而我國很多企業還沒有加強對永續債概念的重視,進而在債券操作的過程中忽視對會計處理問題的管理進而使得被迫執行定期支付利息的義務。
票面利率的提升是永續債券的主要財務特征之一,就當前永續債的發行情況來看,其票面利率普遍較高,相對同級別發行企業的固定期限債券高出50BP至200BP。以寧波開發投資有限公司2020年發行的永續中票(20甬開投MTN005)為例,期限為3+N的永續中票票面利率與該公司近期發行的固定期限中期票據相比,存在著100BP的利差,進而也可以看出票面利率提高之后的永續債券的吸引力也顯著提升。
現階段的很多附加贖回條款都會伴有利率調整條款,大部分永續債券設置了贖回條款,一般情況下會將首次贖回期設置在發行的三年或五年之后。而與贖回條款相對應的利率重置條款通常會有兩種形式:第一,若沒有將債券在贖回日之后贖回,則將票面利率調整為國債收益率或SHIBOR等為基準的浮動利率;第二是債券在超過贖回日之后沒有被按期贖回,則新一期票面利率在原有票面利率的基礎上直接加固定的上浮基點,上浮幅度通常在100BP至300BP左右,則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者的回報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這樣的現象也稱之為票息的跳升。這種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永續債券持有人的收益,但卻為發行人提供了更大的贖回動力。
依照當前企業的會計準則,永續債券由于沒有義務將各項金融資產與現金支付給他人,可將該行為確認成權益工具。普通債權的發行條款中,發行人給出明確約定,即每年要支付利息一次,其支付的利息期限要以發行條款當中設定的確切時間為準。而永續債券可以設置利息遞延支付的選擇權,通過其支付方式來確認對應的會計屬性。發行人只要具備承擔支付利息的能力,該企業則會始終使用永續債券,且不必償還本金,其籌集到的資金就會將資本金功效發揮出來,該情況將永續債券視為負債則是不合時宜的。
財務人員在實際操作時,其不能僅憑利息支付的遞延性來判斷永續債券的性質,要時刻遵從實際大于形式的基本原則,若企業始終有能力承擔其生成的利息成本,則企業可始終持續永續債券;若跳升的利率太高,則企業不愿承擔永續債券的成本利息,其可在規定年份贖回永續債券。因此,針對永續債券的確認條件,企業應將是否贖回當作判斷依據,將確認條件詳細劃分為負債與權益,繼而判斷出其是否擁有永續債券的持有能力,將利率條款與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巧妙融合,精準保證其會計確認水平。
對于會計處理來說,企業每年都擁有償還永續債券利息的機會,只有確認其擁有該能力,才能將其視為權益。依照權益的資本性質,企業每年都會將支付永續債券利息的數額當作股利,也就是按照未分配利潤記到借方的賬上。若將永續債券當作負債,則借方在進行會計的核算與處理時就會將其當作財務費用。
在實際的財務報告中,多數永續債券的利息都會被納入股利內,其股利會隨著利息的增加而發生增長,此方式雖能有效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值,也就是說報表中的資產負債率會逐漸縮減,但隨著利息的升高,企業在此后的每一年都會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其主動或被動承擔的財務風險也會更高,因而該類企業若想保障財務支出和盈利情況的穩定,就要將永續債券贖回,且縮短該債券贖回的時間,也難以永續此類債券,在該種情形下可將永續債券當作債務,其資本性質則會被當作負債。通過對會計處理問題的了解,企業會計人員需將工作重點放置到永續債券的確認上。只有通過合理的方式確認其性質,才能最大化保障企業權益,掌握永續債券的持有情況。
就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企業可以通過贖回或存續永續債券來有效降低再融資風險,而這樣的行為主要適用于建設周期比較長的工程項目融資行為。當前,我國存續期債券期限與實際應用不相符的問題十分嚴重,也就是指很多時候會將短期債務應用到長期性基礎設施建設當中,面對這樣的問題,就可以采取發行永續債券的方式,進而在有效減低發債風險的基礎上,還為債務問題的有效處理開拓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對降低資產負債率有著較高的需求,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設等投資量較大、回收期較長以及需要嚴格管控的項目就可以將發行永續債券作為其全新的融資方式。隨著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永續債券已經是財務杠桿水平較高、有權益類資金需求的企業融資渠道之一。
將永續債券以權益的方式入賬可以進一步實現發行人財務報表的完善與優化,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發行人的盈余管理行為,還可以為后續的會計選擇帶來積極的影響。在實際開展會計處理的過程中,企業應始終遵循謹慎性原則,一方面應保證選擇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則要盡可能地降低對所有者權益的影響,因此永續債券的發行主體也要在謹慎性原則的基礎上對永續債的發行條款加以審核,從而確保滿足金融負債的相關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永續債券核準發行的機構開始多樣化,發行場所選擇上也更加靈活。相較于以發改委為注冊機構的企業債券,以交易商協會為注冊機構發行的票據以及以證監會為注冊機構發行的公司債券都可以獲得更少的限制條件以及更大的募集空間,此外對發行資格的限制也相對較少。若是站在可注冊發行額度的角度上來說,各個永續債券發行市場對于可發行債券規模,也有著不同的計算標準,交易商協會與證監會及發改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中發改委要求發行人企業債的發行規模上,其三年平均凈利潤需能夠覆蓋該筆債券一年利息,而證監會要求公司債的發行人,發行規模三年平均歸母凈利潤需能夠覆蓋該筆債券一年利息,而交易商協會原則上沒有額度限制,因此其永續票據的發行額度理論上也會高于發改委企業債券及證監會公司債券,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當然,企業在實際操作中,也許根據本公司實際情況判斷,靈活選擇最適合的永續債券發行場所。
綜上所述,永續債券在企業中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往往可以分為負債與權益兩種形式,進而對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判斷可以根據是否可以拖延支付利息的實踐來決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應用這樣的方法還存在局限性,只要企業每一年都支付永續債券的利息成本,那么就可以堅持存續下去,因此在實際操作永續債券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加強對最初發行條款的考量,進而有效發揮永續債券在融資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