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鈴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聯星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因此,下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意義,二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現狀,三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核心素養教育對于每個階段的學生來說都非常重要。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還比較薄弱,特別需要老師良好的引導和指導,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別是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由此看來傳統的教學存在很多弊端,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應該明確高效課堂的構建目的,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雖然說素質教育如今已經逐漸趨于成熟化,但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仍然擁有諸多問題。首先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其次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太過于單一,導致核心素養教育完全不能融入進去,那么要有效改變這兩方面的問題,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就要先明確學生的特點,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然后發揮出立德樹人思想的優勢以及價值,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進而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1]
3.1 優化導入環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以往一直都是邊緣學科,不被老師和學生重視,那么在如今的新課程標準改革過程中,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需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及時的轉變觀念,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養知識以此優化導入環節,使得學生能夠真正明確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應該熟練的駕馭教材,而不是被教材駕馭,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為后期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下堅實的基礎。[2]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統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我的家在這里》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基于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通過加深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培養對社區的熱愛和自豪。”運用如下導入語言“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白的家,我們看看這都是什么地方,你覺得哪里比較好玩?”同時朗讀兒歌“我的家,在鄉下,荷塘里,樣魚蝦,前庭白鵝叫嘎嘎,后院搭棚種絲瓜。”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會懂得“不管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歡自己的家鄉,因為家鄉總能帶給我們歡樂。”的深刻道理,并且對后續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學完這一課,希望學生們能齊心協力共同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為自己家園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進而培養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意識。
3.2 創設教學情境。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初期,對外界事物的認知還不成熟,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大部分時間都在幫助學生如何認識世界、理解世界,但傳統的教學形式對于學生來說非常的枯燥乏味,那么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就可以以興趣為導向,創設教學情境,使得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會自主形成。從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以及心理特點來看,教學情境的創設形式要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高效課堂潛移默化中能夠構建成功。[3]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統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歡歡喜喜慶國慶》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得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般的體驗。首先展示ppt課件介紹開國大典,講述革命故事,認識國家象征,同時提出具有價值“能用自己的話介紹一下國旗的樣子嗎?觀看升旗儀式時演唱的是什么歌曲?在哪些地方見到過國徽?”的討論性問題,其次再播放人們往年為祖國慶祝生日的視頻,并且給學生提供唱歌、畫畫、舞蹈、手工、朗誦等多種選擇,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為祖國慶祝生日,最后再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后任務,內容為“調查身邊的人,看看他們是怎么建設我們的國家?準備怎樣慶祝國慶節?”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3.3 進行小組合作。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那么在如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就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給予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由此看來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符合以上所有說法。不同于以往的教學形式,進行小組合作也就是合作學習,會使得每個學生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學生的思維能力會逐漸得到增強,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進而不斷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4]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統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合理消費》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基于教學重難點“學會合理消費,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辨明自己需要和想要的東西,學會合理消費。”把全體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合作。學生對基礎知識真正理解后,提出“合理消費和過度消費這兩類不同的消費方式結果會有什么不同?”探究性任務,學生先根據生活經驗填表,再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匯報,通過溝通交流發現,合理消費的好處有很多,過度消費的壞處也有很多,學生能夠學會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并且能夠學會取舍,核心素養教育會深入的滲透進去。進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4 聯系實際生活。很多道德與法治知識都來源于實際生活,又服務于實際生活。學生之所以無法深刻理解理論知識,就是因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沒有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導致學生無法產生共情能力。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在教學中就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使得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想”,并且可以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擁有明辨是非、明辨真善美的意識。由此看來核心素養教育潛移默化中融入了進去,有助于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開創出更多的道路。[5]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統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引入大量的生活實例。先在導入環節出示“小明爸爸媽媽離婚了,小明跟媽媽生活,剛開始的時候爸爸每個月都會支付小明的生活費,可是爸爸再婚之后又生了一個小孩,就不再支付小明的生活費了。”這樣一個事件,提出“你們說小明的爸爸做的對嗎?為什么?這時候小明又該怎么辦呢?”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溝通交流,這時學生的儲備知識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么老師然后就要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通過學習,認識到法律規范著我們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權利,協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后再去解決上面這個問題就非常容易,學生也會懂得法律的重要性,學會使用法律武器保護和維護自己的權益。有效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構建高效課堂。
3.5 實施情感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思想也不太成熟,對很多復雜的事物還沒有辨別能力,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作為引導者和指導者,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由此看來情感教學的實施必不可少,根據教學內容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可以開展多元化、多元化實踐活動,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定下堅實的基礎,然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得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具有深刻的情感體驗,落實和踐行素質教育,進而構建高效課堂。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統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低碳生活每一天》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就可以開展實踐活動,為了最大程度保證學生的安全,盡量把實踐活動安排在校內,除非意義非常重大。要有效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嘗試去改變日常生活中不恰當的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過綠色低碳的生活,老師要帶領學生觀察校園環境,會發現校園到處都有學生扔掉的日常垃圾,飲料瓶、食品袋、碎紙屑等等,這非常影響校園的美觀,也給清潔人員帶去了不必要的麻煩,過程中老師應該及時給學生傳達日常垃圾的危害性。要有效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老師要給學生播放與環境保護相關的電影,《北極故事》《失落的螞蟻谷》《帝企鵝日記》《遷徙的鳥》等等,帶給學生深刻的情感體驗,以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要有效提高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就需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及時的改變教學現狀,設計和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建立健全的人格,使得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核心素養的重要性,為成長為高素質、高品格的人才,進而順利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完成高效課堂的構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