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芳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城郊街北星小學 廣東 廣州 510900)
我們知道,語文學科是一門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其根本的任務是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這一表述明確指出了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由此可見,文本的核心價值就是語用價值。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我們該如何挖掘文本里的有價值的語用訓練點,培養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呢?筆者作了以下的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簡單地作一個總結。
語文閱讀教學中,非常注重對文本整體感知理解,尤其是認知性閱讀。我們知道,在部編版教材中,所有的文章都經過精心篩選,有的是經典美文,有的是文段優美的篇章,這些文章句式典型,是小學生言語學習的好范本。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篩選文本里的教學內容,尤其是關注一些有價值的言語材料,設計相關的訓練要點,讓學生了解這些材料遣詞造句的方法,并嘗試運用,掌握這些精妙語言和語言的表達方式。在訓練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通過替換或者重組語言材料,學會形象、生動、具體地進行言語表達。
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教學中,我們可以關注文本里的優美的文筆,生動的語言,尤其是一些比喻句等重點句子,可以進行仿寫練習,及時了解學生對詞句段的掌握程度。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基于多維視角地展開賞讀,了解文章從哪些角度入手,描寫小興安嶺的美麗。最后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散文通過哪幾個不同的角度描寫事物,并加以模仿寫作,強化學生的認知,實現從“模仿”中訓練表達,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深化、發散。
閱讀教學其實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與思考,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生成過程。如何加強文本的理解感悟?這就需要我們緊扣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去品讀,去理解,去感悟。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用心靈去觸及、撫摸作品,引起共鳴,從而學會閱讀、思考、理解和感悟。在加強文本的理解體悟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地閱讀和感悟,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實現閱讀理解的立體化。
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認真地抓住文本中的重點部分,強化文本的理解感悟,使學生感受到立體而又厚重的語文,有效提高閱讀效率。在學生完整而又準確把握文本內容后,重點要關注培養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引導孩子整體地解讀文本,對文本進行整體的體悟與把握。那么,這個過程就要通過加強文本的遣詞造句進行閱讀與賞析。在理解詞語、品析句子、賞識段落和讀通讀懂全文,最后要達到學以致用的程度,在“復述”中訓練表達。而我們所提到的“復述”就是指學生文本中的語言材料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的一種說話形式。只要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意對孩子進行文本的復述訓練,就能有效幫助孩子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高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閱讀辭典》51頁顯示:積累性閱讀通常指“以積累感性語文材料和自然、社會知識為目的的語文閱讀。這是形成以語感為中心的較高語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礎。所謂的“積累式閱讀”是以接受新知識為目的的閱讀,通過從讀物中獲取營養。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及時引導學生挖掘語用價值,尋找讀寫結合點,進行有效的讀寫結合訓練。在部編版語文教材里,每一篇課文都有很多的優美詞句值得我們積累與學習,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賞識課文時,關注一些重點或描寫優美的詞句進行品讀或模仿造句。這種放大式的遷移運用,在有形的教學中安排在無形的品讀感悟,這樣的訓練,除了讓孩子從中獲取更多的信息,更是讓孩子輕松高效地形成自身知識積累閱讀與運用,強化語感的培養。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以文本為根,要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僅限于教材里的文章的閱讀是不可能足夠的,要養成學生一定的語言感知與表達能力,需要大量的閱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進行適度的文本拓展延伸,豐富學習資源,讓語文課堂有張弛力,有厚重度。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文本的語言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拓展延伸”訓練,找出與文本有關聯的篇章,可以是篇章結構相近的,可以是寫作類型一致的,也可以是語言風格一致的文章,讓孩子由此及彼,在閱讀、比較、感悟中讓孩子在訓練中,他們的言語表達得以提升。
這樣的訓練,其一拓寬了孩子閱讀面,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更是在運用中發展能力,實現言語表達與運用相長。
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以教材為原點,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挖掘有價值語用訓練點,培養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更要處理好各要素的關系,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閱讀效果,培養閱讀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促進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