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夢婷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我國各高校在教育廳資助部門的指導下,逐漸完善和建立、健全了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現已普遍形成了獎、貸、助、勤、補、免、綠色通道等多渠道的混合資助體系。筆者通過梳理發現,現有的較為綜合、全面的資助政策和資助體系是由歷史演變而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免學費加入民助學金的資助政策;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人民助學金與人民獎學金共存的資助模式,此后取消了人民助學金,實行以獎學金與學生貸款為主的資助模式;1994年~2007年,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在我國全面實行,逐步形成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的混合資助階段,即獎、貸、助、補、減的助學資助體系的建立與完善;2016年,袁仁貴部長在高校資助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在此背景下,形成了現有的獎、貸、助、勤、補、免、綠色通道等多渠道的混合資助體系。其中,獎學金主要激勵優秀學生;國家助學則主要資助貧困生解決學費繳納困難問題的主要渠道,同時極大地緩解了高校資助經費不足的矛盾;助學金是高校每學年組織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貧困認定,并發放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助學保障金,這體現了國家對高校貧困生受教育權的兜底作用;同時,各高校皆以形成校園內外與商家的合作,開發勤工助學的崗位供學生通過勞動獲取生活費[1]。對于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也可以通過申請高校的困難補助金或申請學費減免、緩交等綠色通道,保障日常的學習生活。
可見,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日趨完備、資助標準不斷提高、資助力度不斷增大,有效幫助了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在新時代背景下,現行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未能完全解決高校貧困生的一些問題,如高校當前學生資助存在缺失主體參與、發展育人功能不足、偏重物質資助忽視心理支持等問題,使得新時代大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面臨著實實在在的困難[2]。因此,客觀分析國家資助政策在高校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探索社會工作與貧困生工作的融合方向,對于鞏固我國脫貧攻堅戰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高校普遍實行的獎學金、助學貸款和助學金是資助覆蓋面較大的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的資助有著“免費午餐”一稱,即高校貧困生在受資助過程中只需在前期提交申請表及相關佐證材料,后續即能獲得資助,整個過程基本不需要受資助者承擔什么義務,這種“權力與義務不對稱”的資助政策體系的弊端也日益凸顯,如部分受資助的貧困生獲得資助后毫無感恩之心,形成了理所應當的“等靠要”心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需通過身份認定來獲得貧困生資助,在有限的資源面前,資助名額有限、精準識別貧困生、精準資助成為資助政策實施的難點之一[3],而資助管理模式比較單一,只是由輔導員主導,在受資助群體挑選和資助標準的劃分工作中,貧困生的參與度較低,使得真正的貧困生希望獲取資助的機會更加渺茫,未接受資助大學生的相對剝奪感增強。
資助政策的目的不僅在于給予受資助貧困大學生經濟幫扶,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更重要的是通過資助培養受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康復心理、增強能力等發展問題。相關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普遍實行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貧困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方面[4]。但資助政策的激勵發展功能未被充分重視發掘,導致受資助的高校貧困生能力發展提升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在人際交往、社團參與、學生干部競選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和困難,表現在“封閉自己,不愿與人交往,自卑心理比較嚴重,不敢與人交往或缺乏人際交往的基本技巧”,使其在集體活動中處于劣勢。能力的貧困導致機會的貧困,貧困大學生在社團參與、班干部選舉,甚至是就業競爭中除了成績優異之外,很難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為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資助政策開展過程中,高校資助內容和形式主要是獎助學金或補助金的形式,所起到的經濟幫扶、物質幫扶作用已見成效。但另一方面,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宿舍矛盾、校園暴力等危機事件的頻頻發生應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視。現有的資助內容和形式屬于“輸血式”的模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弱勢問題,高校貧困大學生迫切需要資助政策的“造血式”功能,給予其心理上的幫扶[5]。
社會工作是幫助弱勢、有需要的人群的一門科學,其支持功能以對高校貧困生的物質資金支持為主,體現了全社會對需要幫助群體所提供的一種服務,但這一專業服務也對高校貧困生之間和諧相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一方面,社會工作延伸至高校貧困生的幫扶過程中時,將幫扶工作進行系統劃分,以構建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幫扶工作細化為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系統即以專業教師為代表的專業教育系統、以心理健康咨詢為主的貧困學生心理輔導系統、輔導員主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以學生為主體的貧困生資助系統。通過物質幫扶、情感支持、學習指導等,提供以學校發展與學生個人需求相結合的整合式服務,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獨特的專業優勢,提升社會的關注度與支持度,借助網絡新媒體力量,逐漸完善高校貧困生的幫扶體系[6]。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充分發掘貧困生的內在資源,如家人、朋友、鄰居、所在居委會等,通過鏈接校外資源,構建校內-校外聯動、溝通的橋梁,搭建多維度得能力培養平臺,擴大對貧困生的精準資助覆蓋面,回應受資助者亟待解決的需要,建立更為完善、更加全面的貧困生社會支持網絡[7]。
發展性社會工作作為發展性社會福利的傳遞系統,在學校社會工作融入“獎、貸、助、勤、補、免、綠色通道”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中,不僅應對受資助貧困生的物質經濟方面進行幫扶,在受資助貧困生的能力提升和潛能激發方面更需給予支持關注,要充分運用優勢視角、增權的理念使受資助貧困生成長成才的成效最大化,在學校社會工作的服務實踐中充分運用發展性思維。具體介入策略而言,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方法,開展勵志教育小組、信任小組、對話小組、提升受資助者凝聚力小組和志愿服務等等,注重受資助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性,強調案主自覺,鼓勵服務對象進行自我管理和自主解決問題,提升受資助者自我效能感、自決能力、溝通能力,充分激發貧困生潛能[8]。如鼓勵貧困生積極主動參與建設宿舍區域,增強與舍友之間的溝通,保持良好的關系,進而增進貧困生的主體性和自我效能感。
由于經濟快速增長、社會急劇變遷,對于普通大學生,貧困生在教育水平、能力發展、性格塑造等方面皆處在劣勢,這使得其走進高校后,在全新的環境下將面臨著更多的問題和心理壓力。近年來,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宿舍矛盾、校園暴力等危機事件的頻頻發生,說明單純由物質經濟上的幫扶不能解決這個難題,條塊分割的學生工作也無法有效解決和控制該問題,這引起了社會工作者的重視和深思。社會工作者在輔助高校現有資助體系的同時,要在實踐服務中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念,通過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專業方法,在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下,幫助貧困生調整心態、矯正不良認知和危機干預,幫助其正確看待自我和他人,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和生活態度,積極應對困難,進而培養經濟、心理“雙脫貧”和全面均衡、健康發展的大學生,真正實現好資助政策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