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永蓮
當代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社會性問題,同時也是當前新時代背景下取代下崗職工就業問題的核心。當前,大部分高校大學生主要面臨的就業問題包括:群體性對社會經濟市場產生的就業壓力,進一步造成供需不平衡問題;大學生就業主觀意愿與社會實際發展需求存在矛盾問題。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緩解上述問題,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后會選擇創業的方式,避免出現上述問題的產生[1]。借助自主創業的形式,大學生能夠將自身興趣愛好與選擇的創業項目相匹配,以此大學生可以做自身感興趣的事情,并通過運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配合正確的創新創業思維,在社會經濟市場當中占據一席之地。雖然大學生通過創業的方式能夠有效解決就業帶來的壓力問題,但從大學生自身角度分析,大部分大學生選擇創業的方式主要原因是想要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和突破[2]。因此,只有通過更加合理的引導方式和手段,才能夠實現對大學生創業占比的程度,從而充分調動社會正面創業風氣,并逐步形成新的社會工作秩序。基于此,下文主要針對當代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存在的問題,對其未來的發展路徑進行研究。
基于理念的確立會影響主體后續各項行為及發展這一理論,能夠為實現當代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良好發展提供必要支撐,在明確發展路徑時,首先應當對學生創新創業理念進行更新[3]。當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和畢業生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會產生錯誤思想,部分人會對就業和創業產生不自信的心態,而部分人也會出現好高騖遠的思想。針對這一問題,在為大學生規劃未來就業和創業路徑時,高校教師和家長應提高對學生就業和創業走向的關注度,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從而使其在未來就業或創業中能夠具有更強的信心[4]。同時,高校還應當為大學生構建長效的創新創業指導機制,并依托高校自身具備的優勢和平臺,對大學生進行擇業觀的教育。高校要組織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到企業當中進行觀摩,從而形成對勞動分工的初步認識。另外,高校還應當提出相應的獎勵機制,讓學生在閑暇之余學習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技能,以讓高校大學生能夠在未來就業和創業的過程中有更多選擇。高校還可通過與外界機構、企業合作的方式,讓年輕的創業者和技術經驗豐富的企業員工到學校為大學生進行示范和演講,以此讓大學生在步入到社會前便能夠對不同行業的發展產生必要的了解,從而認識到各個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
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轉變傳統老舊的就業和創業觀念,充分利用多種不同途徑,促進大學生進行創業活動,并從各個方面對大學生給予一定的幫助,可采取的手段包括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組織大學生與創新創業指導教師進行“一對一”溝通等,以此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大學生分析當前社會市場實際工作形勢以及自身現狀,從而明確未來自身發展需要。同時,高校還應當引入現代化的新媒體手段,宣傳正確的擇業觀,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更加符合自身發展以及未來經濟社會需要的職業發展規劃和就業觀念,從而為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營造出更積極的氛圍。
幫助高校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對不同國家而言,實現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和系統性的工程。為實現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目的,高校應當提高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視程度,積極整合現有社會資源,并結合高校自身優勢,形成幫扶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合力,從而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5]。在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服務時,應從精神、物質以及文化等多個層面綜合實施,傳統創新創業資源相對分割化且單一,并沒有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同時在不同高校當中也存在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問題。因此,高校應當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將單一的資源進行統一、整合的方式,形成更加具有優勢的資源配置,并在幫助大學生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完成對大學生的潛力挖掘,利用現有各類社會資源,并通過高校的共同努力,在政策、制度以及多項政策上向大學生創新創業傾斜,并在培訓、資金等各個方面為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提供方便,從而更加積極地促進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當代高校還應當與其他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構建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幫扶團,以此借助社會的力量,為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提供便利條件。立足于當代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際條件,在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和創業的道路上,需要團結多方力量:一是要始終與教育部門、人社部門等進行通力合作,通過各個部門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政策和勞動保障;二是高校應當與相關企事業單位保持一定聯系,通過企業為當代高校大學生提供培訓基地以及職業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三是高校要與各個培訓機構、中介機構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各個第三方機構,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就業培訓等方面的支持。
在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高校具備自身獨特的優勢,并且需要將優勢充分發揮在幫扶大學生創新創業上。在開展一系列幫扶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撐條件下,憑借高校的優勢,充分利用現有創新創業平臺資源,有針對性地向大學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從而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總體提升[6]。同時,高校還應當將當前社會經濟市場作為重要依托,并將大學生的群體能力養成作為基礎,為大學生量身定做更適合其未來發展的培訓模式。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高校也應當對就業市場現有勞動力需求以及未來市場勞動力需求方向進行充分把握。對需要進行就業和創業的大學生,高校應當更加積極地開展崗位技能振興政策,將實際崗位作為重要依托,培養大學生具備中高級技能,成為專業知識與實際能力兼具的人才。在該項戰略具體實施過程中,應當注重為培訓大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補貼,以此幫助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各個培訓項目當中,從而實現大學生創業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對于部分動手能力差、職業經驗少、缺乏敬業精神的大學生,還應當增加其實習機會,充分擴充現有實習崗位,并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從而更加有效幫助這一部分大學生重拾信心,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的可能。
除此之外,當代高校應當充分挖掘自身資源上的優勢,創造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平臺。為更加有效地解決當前大學生在就業和創業過程中存在的信息資源渠道阻塞、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高校應當為大學生提供精準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在高校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進程上,應采取項目化的方式,將幫助創新創業工作進行到底[7]。同時,在以項目化的方式完成各類工作的過程中,高校要更加注重對項目的細致劃分,認真將每一個項目內容都落實到位,促進創新創業幫扶工作能夠實現良性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還應加強對大學生就業規劃指導方面的工作,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尤其是應當重點開展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的職業生涯規劃活動,并與教育部門一同構建綜合指導思想、目標以及模式內容等融為一體的活動體系。同時,高校還應當將就業崗位和創業服務帶入到高校的“百校千企送崗”活動當中。最后,還需要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以及維權熱線的認知認可度,為大學生提供在法律層面上的援助和維護權利的各項服務內容,從而讓大學生能夠在合法勞動權益下,對自身就業和創業進行保障,要將各個地區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和相關信息整理成冊,以此更加方便大學生去查閱相關創新創業的政策法規信息,從而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保障。
就業與創業關系到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是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有效解決青年的就業和創業需求,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經濟的興衰和社會的發展。因此,高校應當逐步提高對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重視程度,并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有利條件。基于此,文章通過開展當代高校創新創業大學生未來發展路徑的研究,從三個方面為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提供了思考,以期為實現大學生更好地創新創業提供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