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榮
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進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資源共享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打造“雙師型”教師等制度。江蘇省政府發布的《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也明確提出,學校應建立適應開展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教學組織方式和管理制度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等。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要切實提高實踐能力、提升教學水平。當前,高等職業院校辦學規模不同程度地擴大,生源逐步增多,必須要招聘新鮮力量補充教師隊伍,這支力量以應屆大學畢業生為主,但由于這些青年教師大多是非師范類院校畢業,對職業院校的教學還不甚了解,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距離職業教育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為此,學校對青年教師進行教學能力,特別是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需要高等職業院校進一步完善培養制度和培養體系。
1.為了更好地了解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的現狀及學校培養機制問題,本次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了江蘇、福建、浙江的部分高職院校,采用網上調查問卷形式進行調研,根據回收問卷匯總如下:共有69位一線青年教師參加調查問卷,其中職稱情況是中級38人、高級10人、初級16人,5人尚未取得職稱;人員構成中專業課教師有53人,公共基礎課教師有5人,教輔人員和教學管理人員各5人,輔導員老師有6人。座談會共召開2次,每次11人,參會人員的年齡在30歲~40歲之間,主要圍繞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實踐教學能力、企業專業實踐鍛煉、意見和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座談。
2.通過前期調研發現:90%的青年教師希望能成為骨干教師;78%的青年教師除了教師資格證書以外還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證書;78%的青年教師有到企業一線鍛煉的計劃,認為沒有必要參加企業鍛煉的有3%;58%的青年教師認為到企業一線鍛煉的時間能保證;51%的青年教師是通過自己聯系落實參加鍛煉的企業;41%的青年教師認為學校對青年教師到企業鍛煉的政策保障還需完善,有9%的青年教師認為學校對青年教師到企業鍛煉的政策保障不到位;35%的青年教師認為參加鍛煉的企業來源不穩定;80%的青年教師認為參加鍛煉的企業來源的穩定性對鍛煉效果影響較大;55%的青年教師認為不能參加企業鍛煉的原因是理論教學任務重;41%的青年教師認為不能參加企業鍛煉的原因是沒有合適的企業資源;74%的青年教師認為到企業鍛煉后對專業教學水平有非常大的提升;20%的青年教師認為學校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聯系不緊密。對于影響教學效果的原因,有61%的青年教師認為教學內容脫離生產一線;有19%的青年教師認為缺乏教學指導。
3.通過調研發現,大多數青年教師認為到企業掛職鍛煉能了解企業前沿的一些信息,能將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夠鍛煉自己的專業技能,更好地通過市場需求指導教學標準,更好地為企業服務;認為理論教學有些新的理念相對企業會有延遲,到企業實踐鍛煉,能夠將理論更好地向實踐轉化;到企業開展專業實踐能避免教學與實際生產技術脫節,更好地了解市場與企業需求,能對自己的理論知識有更好的認識和完善。
1.缺乏企業實踐的制度保障
多數青年教師因為制度約束和課時任務等問題,不能有計劃地到企業掛職鍛煉,了解企業前沿的一些信息,不能將理論很好地與實際聯系,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自己專業技能的鍛煉,不能通過市場需求指導教學標準,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2.缺少學習培訓機會
青年教師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比較少,大多都是因為課時安排比較滿,且學校對青年教師的考核重點仍然是滿足工作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該積極作出調整,改變對青年教師的考核制度,為其提供更多外出培訓的機會。學校在加強青年教師后續繼續培養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撐,往往在本職工作和繼續教育兩方面存在制度上的矛盾,造成不能有效實施繼續培養和鍛煉。青年教師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專業教學方面,思想教育工作和其他學生工作均有所欠缺,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在教學基本功方面缺少訓練,沒有有效的培養途徑,影響了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在教學科研方面缺少經驗,缺乏有效的課題研究指導。
3.缺少培養監督激勵機制
學校在青年教師培養過程中的監督激勵措施不夠完善,尤其是在青年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的過程中沒有較為完整的監督激勵機制。學校應該要對在企業實踐鍛煉過程中綜合表現較好、給企業提供了新技術新服務、幫助企業解決了技術應用中的問題、學生的實習實訓工作開展較好、在實踐中取得了技術資格認證的青年教師,給予一定的褒揚和獎勵,在評優評先、工作量認定、職務晉升等方面也要有所體現。這樣的監督激勵機制要形成具有一定普及性質的制度,提高青年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的積極性。
一線學習有利于教育。職業學院教師的科研基于一線生產,教師找到合適實踐崗位對自己教學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教師的職業技能和教學能力是提升高校整體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雙師”素質教師就要同時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行業經驗,加強實地訓練,不斷提升理論知識水平以及業務性的技能。這種經驗恰恰是教師從企業實踐鍛煉中才能獲得的。這些對于青年教師成長、學?!半p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都有著較大意義[1]。
學校安排掛職鍛煉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教師理論課程的安排,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的時間不能保證的重要原因是其本身的理論課程教學工作量需要完成,沒有充足的時間參加企業實踐鍛煉,學校應該給企業掛職鍛煉的老師多些理解和工作量補貼;對于青年教師參加企業實踐鍛煉,要適當靈活調整課程安排,調整授課人員,改變授課形式等方式,給青年教師充足的時間在企業中得到鍛煉。除此之外,學校應考慮到青年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也是一種師資培養行為,要給予一定的工作量補貼;在安排青年教師參加實踐鍛煉時,應該從學校層面統籌安排、制定規劃、實施計劃,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與教師企業實踐安排相結合。
青年教師帶任務鍛煉,要達到預定目標,而不是形式上的所謂掛職鍛煉,更不是一味地空頭理論,只有真正鍛煉取得實際項目經驗才能教好學生,學以致用。實踐中發現,學校和企業對于參加實踐的教師缺乏相應的考核制度,教師進入企業實踐也只是掛個職,難以真正參與到具體的實踐環節,難以探尋到前沿性強的學科知識,許多青年教師到企業后不能接觸一線工作,學校不知情,企業也本著無所謂的態度,這樣就失去了實踐鍛煉的意義,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也影響了教師的成長和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效果。沒有可靠有力的制度保障,青年教師的企業實踐鍛煉質量就難以保證,學校應明確提出實踐鍛煉的任務、目標,企業也應該給青年教師提出要求、安排到一線崗位,同企業在職員工一同考核,這樣才能保證實踐質量。反之,沒有相應的措施,很難持續、深入、有效地開展青年教師企業實踐鍛煉工作[2]。
加強青年教師的學習和培訓,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讓青年教師在相應的崗位進行實踐鍛煉。企業應該安排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進行實地的示范或授課,讓青年教師學習其中的精華;可以安排行業精英為老師講解演示專業技能的要點,提高青年教師的職業能力;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強青年教師的實地訓練,不斷提升其理論知識水平以及業務性的技能。采用這樣的學習培訓方式,不僅有利于青年教師的成長,而且能夠讓青年教師盡快融入到高職教育的“圈子”,能夠順利成為合格的高職教育工作者。
做好青年教師的企業實踐工作,高職院校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要促進教師與企業深度、長期合作,為教師提供實踐教學基地和科學研究基地;學校應安排青年教師到企業開展專業實踐鍛煉、橫向課題研究、企業技術人員培養或幫助企業技術公關等方面制定有效且合理的政策,建立長效機制。學校每年要合理安排青年教師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使大家都有輪訓的機會,要加強青年教師后續階段的培養工作,形成制度;要加強青年教師的思想教育,鼓勵青年教師做班主任或兼職輔導員;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基本功訓練,全面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要進一步做好青年教師培養的監督激勵措施,調動青年教師的積極性;要多給青年教師課題研究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快速地讓青年教師具有實踐能力,成為合格的“雙師”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