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嬌
(浙江省奉化龍津實驗學校,浙江寧波 315500)
低年級學生,年紀小,控制能力弱。愛玩、張揚、向往自由,這些是學生的天性,但釋放天性不等于放縱。這些行為一旦成了習慣,那既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又不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那么,如何幫助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上課和下課的概念,下課時間,往往忙著玩鬧;等到上課時,才匆匆忙忙地拿學習用品,打亂了課堂的節奏。因此,在學生初入學的幾個月里,班主任要充分幫助學生明確上課和下課的概念,告訴學生下課時間可以做些什么,比如,可以做下節課的準備工作,準備相關的學習用品;可以上廁所;可以和小伙伴們游戲、互動、聊天。那上課時間呢?我們把要和小伙伴在下課做的事情,要和小伙伴說的悄悄話,都先藏起來。鈴聲一響,我們就要進入課堂,調動自己的眼睛、嘴巴、大腦和課堂同步,和教師同步,和小伙伴們同步,不能掉隊。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班主任可通過一句句的小口令及一首首小兒歌,讓上課和下課的概念扎根于學生心靈的沃土中,發芽于學生心間,幫助學生真真切切地做到學得認真、玩得開心。
生命的成長過程,總是處在各種環境中,從家庭環境到學校環境,再到城市環境。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反映了作為教育者的孟母對環境的敏感,她很清楚什么樣的環境最有利于孟子的健康成長。孟母雖然沒有什么文化,但可能和孔子一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真正的“懂教育”的人[1]。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打造一個安靜的教室顯得尤為重要。班主任可通過直觀地播放圖書館、閱覽室和操場、游樂場的對比圖片,讓學生討論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可以做哪些對應的事情及為什么。這樣,學生自然就知道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學習環境。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打造一個安靜的教室。除輕輕進教室、輕拿書本、輕搬課桌外,筆者和學生約定:挑戰幾秒靜教室。從一年級的15 秒鐘讓教室靜下來,到后來的10 秒鐘,再到三年級要求學生進教室后挑戰一秒鐘靜下來。在這個過程中,筆者不斷鼓勵學生:“你看,一秒鐘有多長,不過是我們眨眨眼睛,不過是和小伙伴一個相視而笑,不過是秒針走一小格。可是,你們居然能在那么短的時間內讓教室鴉雀無聲,這是我們全班同學集體努力的結果。”
安靜教室的打造,意在為學生的成長創造適合的條件。從高聲喧嘩到輕聲細語,從歡蹦亂跳到腳步輕柔,筆者用環境來約束學生的行為,以喚醒并賦予其內在生長的方式。這樣的生長方式有堅韌的生命質感和強大的內在力量。
不管從生理還是心理角度來看,要使某個人從一種狀態快速切入另一種狀態,并非易事,更何況是小學生。如果凡事戛然而止,那么學生會覺得意猶未盡,嘴里、心里都有太多的東西無處釋放,這其實是不利于學生進課堂的。我們給學生一定的緩沖期,給學生一個心理適應的過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下一個狀態。筆者特別喜歡學校的響鈴方式,在鈴聲正式響起前,還有一段音樂,而這個音樂其實就是在提醒學生:“我們該上課了,要做好準備了。”
中午休息的時間相對較長,學生的活動也較為豐富,班主任可提前五分鐘提醒學生:還有五分鐘就要進教室了。去功能教室上課,如書法課、科學課、美術課等,提前五分鐘排隊集合,更是有必要的。下午放學前的托管班,有15 分鐘的點心時間,結束前5 分鐘同樣提醒學生一次。那么在這5 分鐘的時間里,習慣了磨磨蹭蹭的學生會趕快吃好點心,而已經吃完點心的學生可以準備學習用品,為托管時間做準備。
要想帶出一個優秀的班級離不開小干部的協助。培養一群得力的小干部,往往能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每學期,我們班都會通過自我推薦、他人推薦相結合的方式推選出10 名班干部。這10 名班干部各有分工,卻又合力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從周一到周五,每天兩名班干部輪流“當家”,此外,還有一位班級成員輪流參與班級管理。從晨讀到午休,再到放學,他們除了負責管理、提醒同伴,更多的是用心去發現,如發現一天中覺得美好的事情、覺得感動的事情、覺得值得大家學習的事情,然后將這些發現在第二天進行反饋。班主任借助美好事情的記錄,通過主流帶動支流,從而鼓勵更多的學生去規范自己的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去融入班級主旋律中。
學生的點滴進步是需要教師去發現和肯定的,這樣能為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添加動力。從學習到勞動,再到生活,學生可通過“班級優化大師”來進行直觀的記錄。結合數據,筆者每月評選先進個人“月之星”和先進小組;每個學期,和學生約定班規,針對班規設定各個加分和扣分項目及其對應的分值,如加分項,好人好事得5 顆星、衛生保潔到位得3 顆星等,并將這些“班級之星”通過微信群公布給全班學生家長,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增強認同感和自豪感。為了保證一學期有更多的學生加入“班級之星”評選中,每個月評選過的不再重復。而每個學期一次的“班級優勝小組”更是讓學生的積極性十足,通過“我為小組贏了一顆星”的號召,讓更多的學生去規范自己的行為,去發揮自己的特長,去開發自己的潛能,去加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學期的“優勝小組”可以獲得“終極大獎”:第一學期的“和校長合影”,第二學期的“班主任為我下廚”,第三學期的“爸爸媽媽收下我的微心愿”,第四學期的“戶外活動一日行”等。班主任可通過分享這些“優勝小組”的勝利果實,來提升“優勝小組”的魅力,從而也使小組的凝聚力、團隊意識進一步增強,可謂一舉多得。
在小學,特別是低學段,這樣的認可和贊許能使學生產生優越感,而學生也會因為這樣的優越感而有意識地在班級中積極表現。
班級中總有幾名調皮的學生。當大家都已經做到一秒鐘靜下來時,還有個別學生喋喋不休、興奮不已,并且屢教不改,影響和干擾了整個班集體的秩序。例如,班級中有位淘氣的學生叫“小騰”。上課鈴響了,大家都在班干部的帶領下念起了兒歌,可他卻東張西望,甚至還要去抓女學生的小辮子,把自己的椅子當成了搖椅,惹得前后桌同學很不滿。面對這樣的淘氣學生,怎么辦呢?雖然我們現在都追求正面教育、賞識教育,那是不是就不需要懲戒了呢?特別是對于班級中這些屢教不改的調皮學生,偶爾的小懲戒很有必要。當他們不遵守課堂紀律,影響其他學生學習時,教師不妨以讓他們打掃班級衛生等為班級服務的方式,來達到懲戒、提醒的目的。都說決定一桶水的蓄水量,不在于最長的那塊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彌補了短板,改變了這些“小調皮”,也就能提升整個班集體的“蓄水量”了。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任何好的習慣都是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反復練習和糾正才得以形成的。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筆者經常發現,今天學生的表現讓我們很滿意,明天卻讓我們大吃一驚。其實,在習慣養成的前期,學生出現各種反復行為是很正常的。班主任應學會接納學生的反復,再給予其恰當的引導。當我們有了約定,當我們有了期待,剩下的就是守望。守望成長,守望每個生命走向青草更青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