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常德 415000)
在高校田徑運動訓練中,對學生展開有效的體能訓練,能夠提升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認知水平,還能改善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和承受能力。然而,就目前整體狀況來看,在高校田徑運動訓練中,很多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體能訓練,或是體能訓練的實施缺乏針對性,學生的爆發力、速度、靈活性、平衡能力等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在田徑運動中的表現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該文就田徑運動中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的策略分享幾點看法和思考。
在高校田徑運動訓練中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首先要知道體能包含哪些要素,同時,要結合田徑運動的特點對學生的相關體能要素進行鍛煉,這樣才能保證體能訓練效果及田徑運動的訓練效果。體能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主要是指人們身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及運動能力,包括對人格、思維、身體等各個方面的塑造。從微觀角度來看,體能主要通過各種生理指標進行確定,體現在能力、機體形態等方面;從結構角度來看,體能主要包括人們身體機能及活動的狀態;從生活角度來看,體能是指適應生活環境的身體狀況。而從體育角度來看,體能包括靈活性、力量、速度和耐性等。具體體現在田徑運動中,運動員需要的體能包括但不限于耐力、爆發力、速度、靈活性、柔韌性、平衡性[1]。
作為一切運動的基礎,田徑運動具有廣泛包容性特點,包含的項目有跳、跑等內容,這些運動項目對學生協調性及運動速度有積極促進作用。在田徑運動訓練中對學生體能進行訓練,主要是指通過相關手段將學生身體內的能量有效激發出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四肢力量具有持久性,從而增強學生運動基礎能力。在田徑運動中,學生的體能有大體能和小體能兩種。小體能主要是指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身體能夠承受運動強度的能力[2],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大量練習獲得。而大體能主要是指耐力、肢體協調能力、持久力、爆發力等。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可以降低學生在跑、跳過程中遇到的空氣阻力的影響,大幅度增強運動員身體機能,而且還能幫助運動員塑造優美的形體[3]。
田徑運動對運動員靈敏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在高校田徑項目的訓練中,教師要加強對運動員靈敏素質的訓練,尤其是步頻、步長的訓練,這直接關系到運動員的田徑運動成績,對于提升運動員速度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運動員具備良好的步頻、步長,就能將戰術上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但是,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地指導運動員追求步頻、步長的絕對值,這是不可取的。結合田徑運動的特點可知,運動員步長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后蹬角度和力量、雙臂擺動力量、髖關節靈活性等[4]。因此,在對運動員進行靈敏素質訓練時,教師應結合田徑運動的特點。一般來說,訓練手段有負重換腿跳、負重大步走、負重跑、負重跳臺階、跑臺階及大幅度跨步跳、蛙跳等。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指導運動員進行高抬腿跑、收腹跳等各種訓練,以此提升運動員擺動幅度和速度,提升其髖關節靈活性和肌肉伸展性,進一步促進運動員步長能力的提高。
田徑運動對運動員力量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田徑運動訓練中,教師要重視并加強對運動員力量素質的訓練,并遵循科學的訓練原則,如可逆性訓練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區別對待原則、專門化訓練原則等[3]。以專門化訓練原則來說,教師可以針對運動員功能系統、肌肉動作等進行訓練。從某種程度上說,提升運動員機體功能系統,這是力量訓練的主要目標。所以,在對運動員進行訓練時,教師要思考哪一種供能系統對于提升運動員運動成績有幫助。例如,在200m跑中,需要發揮運動員的乳酸供能系統和磷酸供能系統,因此,在制訂訓練計劃時,教師要堅持以提高運動員磷酸肌酸儲備、三磷酸腺苷儲備等為目標[5],并且要注重提升機體耐受乳酸的能力。所以,教師應采取少次數、大重量的練習方式。又如,為了鍛煉運動員肌肉和動作,教師可以通過提鍾、高抬腿等訓練方式加強對運動員力量素質的訓練。
在田徑運動項目中,運動員的成績直接取決于其耐力素質。從某種程度上說,所有田徑運動中的動作都是受運動員神經系統支配的。所以,運動員在田徑運動中要想充分發揮技術、戰術,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耐力素質,有較高的耐力水平。一般來說,發展運動員耐力素質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分別是一般性耐力素質練習和專項耐力素質練習[6]。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采取一般耐力素質練習對運動員展開體能訓練,包括各種方式的長時間跑、反復克服自身重量的力量訓練及速度練習等。通過這些訓練手段發展學生的耐力素質,以此提升學生的體能。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訓練過程中要盡可能多的激勵學生,尤其在長跑訓練中。實踐證明,長跑訓練是鍛煉學生耐力素質的重要途徑,但是要想達到提升學生耐力素質的目標,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不斷突破“極點”[7]。通俗來說,學生在長跑過程中會感到艱難、難以繼續,這個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不要讓學生放棄,而是繼續堅持,引導學生一點點去突破自己的“極點”,這樣才能大幅度提升學生的耐力素質。
對學生進行速度訓練之后再對學生進行力量素質的訓練,不會對后面的訓練產生消極影響。但是如果反過來,先對運動員的力量素質進行訓練再練習速度,會使運動員由于消耗太多產生疲勞感,而在速度訓練中難以保持高度興奮性。在具體的速度訓練中,教師可以從專項能力、基礎身體素質兩個方面進行。課堂上采取30m、80m、100m、150m跑的方式對運動員進行速度訓練,在這個基礎上指導運動員進行400m專項跑。對運動員速度素質的訓練,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運動員速度素質逐漸的提高[8]。若是進行細分,速度素質可以進一步分為移動速度素質、動作速度素質、反應速度素質。在具體的體能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每一種速度素質的特點,以及高校學生的身體狀況采取合適的訓練方法,以保證訓練效果。例如,為了訓練學生的移動速度素質,教師應依據影響移動速度素質的相關因素指導學生進行車輪跑、后蹬跑、小步跑、高抬腿跑等訓練,通過這種高頻率的專門性練習和各種爆發力的練習提升學生移動速度素質。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特定場地器材指導學生加速練習,如騎固定自行車、斜坡跑等,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移動速度素質的目的。
加強對運動員柔韌性的訓練,一方面能夠提升運動員田徑成績,另一方面能夠減少運動員受傷的風險。在田徑運動中,柔韌性主要側重于踝關節、髖關節的運動幅度,教師要指導運動員做好柔韌性練習,這可以讓運動員在田徑運動尤其是爆發力類的項目中取得良好的運動效果,而且能夠最大限度避免運動員運動損傷。具體的訓練方式有壓腕、轉肩壓肩、轉腰彎腰、轉髖、提踝、擺腿等,教師要合理選擇項目對運動員進行訓練,以此提升運動員的柔韌素質。
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夠通過體能訓練最大程度的反映出來,有效的體能訓練可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讓學生在田徑運動中有更好的表現。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能夠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充足的能量,使學生在田徑運動中展現出最佳水平。高校體育教師要認識到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立足實際,加強對學生靈敏素質、耐力素質、力量素質等各個方面的訓練,實現學生學習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