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騁
(湖北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2)
我國近年來越來越重視體育運動,并相繼出臺和實施全民體育健身相關政策,致力于加強體育健身法律保障,改善體育運動場地設施,加大體育專業人員培養力度,豐富相關產品與服務,完善體育產業市場,旨在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以及豐富全民精神文化活動,打造體育強國。“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體育教育更應從娃娃抓起。有研究表明,幼兒期開始學習體育運動,不僅可以促進幼兒成長發育,培養創新協作能力,更可以為今后打下體育運動適應能力強、動作協調性好等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科學的兒童運動課程指導不僅能有效促進兒童的身體發展,也能提高兒童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培養科學的體育意識,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美國運動與體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簡稱NASPE)是美國最具規模的綜合性體育專業機構,其發展成果代表了世界頂尖水平[1],以“高質量兒童體育教育”體系著稱。該體系的兩種重要原則對我國幼兒體育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美國NASPE高質量兒童體育教育體系的體育課程設置指導原則及體育教育原則。
對美國NASPE高質量兒童體育教育體系的體育課程設置指導原則及體育教育原則進行了解讀:在提供足夠的學習機會、有意義的內容、適宜的指導、兒童和項目評估的前提下,針對兒童個體發展水平設計運動課程、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來運動、以整體的方式學習和發展、保證自由實踐的機會、創設目標明確的環境,關注兒童的反應和興趣。
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進行了研究。
第一,針對不同的幼兒個體發展水平設計差異性、針對性的課堂內容,年紀大小與動作發展相關,但不是絕對標準。
第二,讓所有兒童都可以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來進行運動,積極參與到滿足他們個體需求的相關環境和任務中。
第三,以整體的方式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將體育運動融合進其他各個領域,通過運動體驗,來使兒童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得到發展。
第四,為兒童提供自由實踐的機會,通過有計劃的運動提升幼兒的游戲體驗。
第五,教師充當著幼兒運動指導和協調者的身份,創設目標明確的環境,在過程中認真觀察幼兒的反應及興趣,允許幼兒做出自己的選擇并提出新穎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并讓幼兒有時間和機會來做出相應反應,與其他兒童一起參與運動,拓展學習[1]。
3.2.1 提供足夠的學習機會
使所有兒童都能接受體育教育;體育課程和其他學科的學時、規模相同,配備充足的體育設備設施。
3.2.2 提供有意義的內容
由優秀的體育教育專家基于州或國家體育標準制定實施適宜項目,包括提升兒童生理、心理、社會和情感發展的技能指導內容和促進兒童理解、改進和維持身體健康的評估內容;內容有利于兒童發展關于運動技能的認知概念、合作技能及多元文化視角,增加日常體育活動量。
3.2.3 適宜的指導
指導模式多元化,包含全納教育、實踐機會最大化的課堂活動、支持學習的校外體育作業,同時,體育活動不能被作為懲罰或伴隨懲罰進行。
3.2.4 兒童和項目評估
評估是體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元素,需要連續開展,其標準與州、國家的體育教育標準一致,要通過定期評估來監測和加強兒童的體育運動學習,并將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相結合,每一個評估單元都要有利于實現高質量體育教育[1]。
3.3.1 層次性
以不同身體能力水平的差異劃分層次,設計規劃針對性的課程。如將兒童按照一定標準劃分為動作學習速度快、動作學習速度較快、動作學習較慢等,針對學習掌握體育動作的效率、速度規劃動作難度不同的課程,依層次逐級提高動作難度,在動作學習較慢的學生完成學習、熟悉掌握動作技能后,再依次按照這樣的規律進入動作學習速度較快、動作學習速度快的層次學習其他體育運動;或在進行一定的測試評估后,針對不同兒童的特長規劃不同的課程,如將柔韌性突出的兒童劃分到一個運動課程中,將爆發性突出的兒童劃分進一個課程中等,兒童除了進入自己相對擅長的相關體育課程進行學習,還須通過“輔修”其他領域的體育課程來完成全面、完整的體育教育,也可以按照兒童年齡大小來劃分不同層次,進行不同課程的學習。
3.3.2 協同性
將運動體驗融合進其他領域,讓兒童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自由的實踐,促進其發展。除了直接參與體育運動課程,兒童還可以在其他方面間接獲得運動體驗,這需要家庭、社區、社會共同營造設立具有相對條件的環境。如在課外時間,通過游戲使兒童在快樂的體驗中經歷體育運動;或家長帶兒童進行課外實踐,參加戶外拓展。以這樣的方式,兒童不僅能獲得運動體驗,并通過豐富多彩的運動體驗增加認知,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溝通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3.3.3 平等性
指導模式多元化,雖然對不同分層的兒童進行差異性指導內容,但保證了每個兒童都平等接受適合自己的課程,同時,也保證了體育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行全納教育,即對所有兒童都不歧視、不排斥、不分類,使每個兒童都有平等的機會進行運動體驗,讓所有兒童都可以參與運動,接受體育教育,滿足每個個體的需求;并提供足夠的學習機會,讓兒童接受體育教育的同時,保證其他科目的課程學時、規模與體育課程相同;利用每個可開發的運動資源,保證足夠的體育設備設施,確保兒童都可以接觸使用體育設施設備。
3.3.4 反饋性
以兒童為中心,制定實施包括提升兒童生理、心理、情感發展在內的指導內容和促進兒童了解、提高和保持身體健康的評估內容,在體育教育進行的同時觀察兒童的反應和興趣,在進行大量的觀察、充分了解兒童興趣和選擇之后,對兒童和體育項目進行定期連續性評估,監測和加強兒童的體育運動學習,并將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相結合,每一個評估單元都要有利于實現高質量體育教育,通過隨時了解幼兒在學習上的進展情況,獲得教學過程中充分連續的反饋,有利于及時對教學方式內容進行改進,制訂更加科學可行的體育教育方案。
3.3.5 非懲罰性
體育活動不能被作為懲罰或伴隨懲罰進行。體育活動能夠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運動能力、改善生活方式、強化運動技能、提供休閑娛樂,是一項積極的、以強身健體為目標的身體活動,錯誤的運動方式會給人體造成不可避免的消極影響,但在掌握正確運動方式的情況下,它對于兒童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因此,要鼓勵兒童從小參加體育運動,提高對體育專業知識的了解,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從而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若將體育作為處罰方式與兒童進行接觸,會造成兒童對體育的反感甚至排斥,這與幼兒教育的初衷相悖,既不利于兒童的身心發展,也不利于兒童體育的發展。
3.4.1 教師性別差異現象顯著
我國幼兒體育教育中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現象。在工資水平、刻板的教育觀念、工作發展前景等因素的影響下,幼兒園的教師隊伍大部分都由女性組成,男女比例差異懸殊。因此,幼兒體育教育者幾乎都由女性教師擔任。但這些幼兒園教師多擔任著生活指導、藝術類課程教學者的角色,而對體育類課程的熟悉度與男性教師相比相對偏低,對幼兒體育課多為代為授課,因而使幼兒缺乏完整的、連貫的體育教育,對幼兒體育的發展具有一定消極作用。
3.4.2 專業性欠缺
幼兒園缺乏體育專業人才。當前幼兒園中缺少體育專業畢業的體育人才,教師多為幼教專業。女性教師比例較大,對體育類課程的熟悉度較男性教師來說相對偏低,且少有的男性教師在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水上也缺乏專業性,對于體育內容教學的課程規劃、動作教學、安全缺乏專業性。
教師的體育綜合能力是軟件,幼兒活動場地的體育設施是硬件。幼兒園的室外基礎設施多為游樂設施,針對幼兒體育而建設的專業體育設施較少,難以實現體育課中對每個幼兒進行足夠的資源分配,限制了體育課的進行。體育活動場地較小,也限制了幼兒體育活動范圍。
3.4.3 教學內容單一
義務教育具有普及性、強制性,我國幼兒體育并未包含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因此體育動作技能學習的地位不高,課堂要求并不嚴格,較中小學體育課程來說,內容單一,多以走、跑、跳為基礎進行教學,形式缺乏規范性,對于幼兒對體育的初始認知具有不良影響。
政府加大對幼兒體育教育的資金投入,增加體育場地的面積,擴大幼兒運動的范圍,改善原有的體育設施,增加新的體育設施,提高跑道、籃球架等設施的質量,充分為兒童打造優質體育資源,提高兒童進行體育運動的體驗感,提高硬件水平;同時,提高幼兒體育教師薪資待遇,并相應地提高對幼兒體育教師的專業度要求,吸引更多體育專業畢業的人才,尤其是專項人才。專項人才對自己的專項知識更為熟悉和精通,在課程安排和教學上更加專業,更能吸引幼兒分層學習不同運動,體驗不同運動的趣味和魅力。
游戲對幼兒的吸引力極大,不論是何種游戲,都能使兒童樂于參與其中。幼兒體育課在教學時應適當將體育與游戲融合,在游戲中體現體育的競技性、健體性,在體育運動中體現游戲的樂趣性、參與性,從而激發兒童體育運動的興趣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游戲設計要與時俱進,創新形式內容,滿足當下的體育教育需求和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需求。同時,父母可帶幼兒在課外實踐中進行新型運動體驗,如戶外拓展、趣味比賽,使兒童間接獲得運動體驗。
體育教育重在體育,難在教育。教師在觀察幼兒體育運動中的行為表現時,應作為指導者,以清晰明了、簡單易懂的方式指導教育幼兒學習相關的體育專業理論知識,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提高兒童的自主學習意識、積極運動意識、對健康的理解和安全意識。兒童在教師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能提高對不同體育專項的技能、理論、注意事項的了解,從而從根本上提高我國整體體育素質、身體素質。
教育、游戲、運動是支撐幼兒體育的三大基礎。鑒于上述啟示可以看出,要以幼兒的發展為目標,將教育、游戲和體育運動相結合、滲透,建立有效的幼兒體育發展機制,形成以游戲促運動、以運動促教育、以教育指導游戲的良性循環。共同提高幼兒體育專業性、層次性、平等性等,要始終提高硬件和軟件的水平,堅持與時俱進、科學創新、教育指導,促進我國幼兒體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