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堂
(河南開封市職業技術教育教研室 475000)
我們要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新時代培養大批德才兼備技術技能人才的新需求,要求我們必須發揮全學科協同優勢,做好立德樹人工作。語文學科在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十分豐富,大多選取古今中外閃耀著人類進步思想光輝題材的文章,愛國情懷、崇高職業追求、樂觀向上人格、用情萬物的大愛等等精神思想都能從課文中得到體現。并且語文在思政教育形式上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語文的表達是通過文學的形式,把思政教育內容感性的、藝術的表達出來。往往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易于被學生所接受,更好的入腦入心。閱讀教學是中職語文教學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豐富思政教育元素,是語文教學開展課程思政的主要渠道和路徑,閱讀教學能實現哪些思政教育,又是如何實現這些思政教育的呢?
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我們正走在百年復興大道上。賈永、曹智、白瑞雪的新聞報道《飛向太空的航程》[1],以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號航天飛船發射為背景,回顧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歷程。學習本篇課文可以使我們從新聞所展示的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過程的角度,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梳理文章中的一些關鍵事件:“1958年5月17日……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各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紛紛行動起來”、“1986年3月,由四位著名科學家……863計劃的出臺”、“1992年9月21日……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同學們可以從這些事件中看到:我們的國家領導人精細謀劃,各科研機構、科學家積極參加。充分展現出社會主義制度能夠讓我們充分調動多方面力量,集中精力辦大事、辦成事的制度優勢。我國航天事業的大發展,每一步都得益于我們的舉國體制,都有我們國家的頂層設計、有序規劃推進。學習本文,有利于學生對我國政治制度的認同,感受我們制度的優勢,從而更加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強制度自信。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在華夏土地上繁衍生息,這片土地,這個國家哺育了我們!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2]以一只鳥的形象直抒胸臆表達了對祖國深入骨髓的熱愛。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用象征手法把自己情感借鳥的形象表現出來。學生借助詩歌的意象“暴風雨、激怒的風、黎明、悲憤的河流”,去感受詩歌所要表達的詩人對祖國遭受蹂躪的痛苦,以及對祖國美好未來的期盼,詩歌最后“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更是任熾熱的愛國熱情肆意流淌,帶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相信每一位學習詩歌的同學都會深受感染。《沁園春 長沙》[3]詞中景物描寫“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讓學生反復誦讀,感受詞人如一位丹青高手,描摹出的祖國大好河山,通過詞人開闊大氣的描寫,讓學生產生對祖國的熱愛、為祖國而自豪的感情。“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句中“指點、激揚”表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為祖國戰斗的豪情,“浪遏飛舟”讓我們看到偉人對建立新世界的豪邁氣概。從思政教育角度看,學生能通過詩歌學習產生對祖國的責任感和熱愛之情。
職業技能決定一個技術人才的下線,職業精神則決定其上線。職業精神培養必要且重要。豐子愷的作品《中國畫與西洋畫》[4],全文通過中國畫和西洋畫從不同角度的對比,展示了兩個流派的異同。“東西洋文化,根本不同……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作者從一個畫家的角度審視二者,比較的目的不是評判優劣,而是闡述特色,進而介紹區別產生的文化環境,令人信服。作者理性的解讀,沒有排斥“異類”,也沒有妄自菲薄。我們中職生,要成長為各行業的技能人才,我們會經常面對達到共同目的的不同技術方案,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站在一個客觀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評判,發展自己的長處,同時借鑒別人的好做法。《拿來主義》[5]是魯迅的一篇雜文,該文從另一個角度引導我們學生應該具有的職業態度,文中魯迅先生給我們展示了對外來東西的不同態度:“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也對于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學生通過分析理解知道了“閉關主義”只能造就落后挨打,技術也是如此;“但來者不拒”同樣也是不可取的,技術也是要“拿來”。我們不要視國外技術如洪水怪獸,也不要盲目崇拜,我們需要去分析借鑒,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每一個行業都聯系著千家萬戶,對職業負責就是對社會負責。樂拓的《一張診斷書》[5],作者通過大量人物描寫,展現人物精神。人物外貌描寫:“林大夫耐心地傾聽著,時而搖頭,時而嘆息”、“她又強忍著把淚水吞了回去,以專家的銳利目光”。動作描寫:“邁著急促的步伐”、“她們小心地攙扶著我的妻子”、“用母親般溫暖的手,梳理我妻子面頰上散亂的頭發”。語言描寫:“是我和孫醫生共同給她檢查的……我們也對她負完全責任”。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通過這些描寫所表現出的林大夫偉大的敬業樂業的精神,這也是我們中職生提倡工匠精神,每一個中職生都要學習這種精神。美國作家阿歷克斯·哈利的作品《列車上的偶然相遇》[6]寫了一個優秀的父親。父親貧困輟學、擁擠悶熱顛簸的車廂環境,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讓人沮喪。但父親認真的工作,禮貌的回答乘客的提問。通過對比正如作者所說:“顯示出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執著、認真。”這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我們對待工作一定要認真負責、盡善盡美。越努力越幸運,父親也因為這樣的性格,人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我們取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們中職教材中選取了一些篇章。“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關雎》[7]中的詩句,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引起愛情的主題。比興手法運用嫻熟,寫愛情含蓄而美好,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雖歷經數千年依然被人們所喜愛!《廉頗藺相如列傳》[8]一文選自《史記》。文章以事見人,主要通過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事件表現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權的斗爭精神,同時也表現了顧全大局深謀遠慮的襟懷擔當。同學可以通過欣賞藺相如在秦廷之上栩栩如生的動作神態描寫,理據兼有的語言描寫,藺相如的形象必然在眼前鮮活了起來,對“史家之絕唱”也有了真實的體驗。通過反復誦讀李白的《將進酒》[9]中“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等詩句,感受浪漫、大氣、氣勢磅礴的詩詞魅力。對中國傳統詩詞之美會有更深的體會。
開展思政教育,語文課程不是旁觀者,而是主力軍。我們職業語文教材選文突出文質兼美,思想內涵及其豐富,抓住語文閱讀課堂我們一定能達到立德樹人并且潤物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