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興
(廣州市增城區第一中學,廣東 廣州 511300)
體能練習是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為全面提升學生體質,2017年廣州市教育局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班每周安排一節體能練習課,高中學校體育課每節課安排8 min體能練習”的要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的頒布,體能練習成了高中體育課程的重要內容,不僅專門設置了體能必修必學模塊,還要在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的每節課中安排10 min的體能練習。經過幾年的實施,體能練習對高中生體質健康促進的效果日趨凸顯。但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有不少體育教師對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10 min的體能練習的“去與留”“集與散”“專與非”等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并引起激烈的爭論。提高體育教師對體能練習的理解和認知,有助于體育教師在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科學、合理地實施體能練習,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本文就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10 min的體能練習的“去與留”“集與散”“專與非”等問題進行分析,旨在為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落實10 min體能練習明確方向。
體能練習“去與留”是指把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10 min的體能練習去掉或留下,即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要不要體能練習的問題。不少體育教師在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實踐中對10 min的體能練習的“去”或“留”問題存在爭議,呈對立的觀點。持“去”的觀點的體育教師認為,高中體育實行選項教學,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大量的技能學練和教學比賽,課的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都可以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就沒有必要再安排體能練習了。此外,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如果課堂上安排10 min的體能練習,必然減少學生技能學練時間,對學生的技能掌握有一定的影響。況且,課堂上進行反復的技能學練和教學比賽,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學生的體能發展。持“留”的觀點的體育教師認為,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安排10 min的體能練習既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又是彌補技能學練時運動負荷不足、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一種手段,更是錘煉學生意志的重要途徑。盡管課堂上的練習密度、運動強度有可能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但仍有必要安排體能練習,特別是安排一些補償性體能練習,以促進學生體能協調和全面發展。
持上述2種觀點的體育教師都有其道理,皆因他們的出發點不同。那么,在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體能練習是去還是留,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在于體育教師對體能練習的理解。《新課程標準》指出,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確保體育與健康課的運動負荷,每節課最好安排10 min左右的體能練習,包括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在一般體能練習中盡量安排一些補償性體能練習。這意味著體能練習的目的不只是為了保證體育課的運動負荷,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促進學生體能協調和全面發展。如果僅僅因為課堂上學生通過技能學練和教學比賽,課的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都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就要去掉體能練習,這樣的課堂教學往往只能幫助學生在運動技能方面的獲得,難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種教學思維仍停留在過去以技能掌握為目標的課程教學中。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標的課程,這就要求高中體育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能,還要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體能既是學習和提高運動技能的共同基礎,又與健康息息相關,人的體能需要經常練習才能保持或提高。因此,在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有必要安排體能練習,并要科學、合理地設計體能練習內容,在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體質書譜,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集”是指集中,“散”是指分散。體能練習“集與散”即把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10 min的體能練習集中在一個時段進行練習(以下簡稱“集中練習”)還是把體能練習內容分散穿插在技能學練過程中完成(以下簡稱“分散練習”)的問題。雖然10 min的體能練習已得到較多體育教師的共識,但如何安排,是集中練習還是分散練習,仍有不少的爭論。主張集中練習的體育教師認為,集中在一個時段進行體能練習,既便于教師的組織與管理,又能保證體能練習的連續性,有助于提高體能練習的效果。主張分散練習的體育教師認為,一節體育課除了熱身和放松運動,再加上10 min體能練習,留給學生學、練、賽的時間非常有限,會影響學生學練的積極性和學、練、賽的完整性,應該把體能練習的內容分散穿插在運動技能學練過程中完成。這樣既可以延長運動技能學練的時間,又可以完成相應的體能練習內容,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體能發展都有利。
那么,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究竟應采取哪一種體能練習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筆者認為集中練習要比分散練習更科學、更合理、更利于學生發展。這是因為:(1)集中練習比分散練習更便于組織與管理。集中練習,這個時段全班學生都是進行體能練習,盡管學生進行體能練習的內容可能不同,但這便于體育教師安排場地和組織學生練習,也便于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及時督促和指導學生練習。而分散練習,技能練習與體能練習同時進行,必須要有寬廣的場地避開相互影響,這對場地有限的學校帶來極大的挑戰。在技能練習中穿插體能練習,學生練習分散,體育教師難以組織與監管,學生是否按要求練習就全憑學生的自覺性。(2)集中練習比分散練習更能保證練習效果。集中練習,學生在體育教師的組織下有序地進行體能練習,練習過程中體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練習表現進行指導、督促、鼓勵或調整,能保證體能練習的連續性和運動負荷,保證練習效果。分散練習,學生在技能練習中穿插體能練習,體育教師難以做到對全體學生的體能練習進行監管與指導,體能練習練多練少全憑學生的自覺性,練習密度、運動強度難以保證;把體能練習的內容分散穿插在運動技能學練中,理論上是延長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練時間,但學生進行體能練習是需要時間的,學生也不可能在課堂上不停地運動,實質上這種體能練習方式無法適應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練時間,反而會因體育教師督促與指導不到位而影響技能、體能的練習效果。(3)集中練習比分散練習更符合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體能練習的運動強度一般大于技能練習,把體能練習集中安排在運動技能學練后、放松活動前,學生從準備活動到技能學練,再到體能練習和放松活動,運動強度經過一個由低到高的逐漸增加,在一定高度后又逐漸下降的過程,符合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有利于促進學生技能提高和體能發展。把體能練習內容分散穿插在技能學練過程中,學生反復交替進行技能學練和體能練習,運動強度忽低忽高,呈波浪形跳動,不符合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而且學生在體能練習后容易產生疲勞,學生處于疲勞狀態再去練習運動技能,對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練會有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技能提高和體能發展。
這里的“?!笔侵笇m楏w能,“非”是指非專項體能,也就是一般體能。體能練習的“專與非”問題即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的10 min體能練習是安排專項體能還是一般體能的問題。雖然10 min左右的體能練習已得到較多體育教師的認可,但安排怎樣的體能練習內容,是專項體能還是一般體能,體育教師的觀點也存在分歧。一些體育教師主張安排專項體能,他們認為體育教學的首要目的是教會學生運動技能,而專項體能是專項運動技能學習與提高的基礎。因此,要教會學生運動技能,發展專項體能是關鍵。一些體育教師主張安排一般體能,他們認為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一般體能練習是促進學生體能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10 min的體能練習應安排一般體能。
那么,10 min的體能練習應該安排專項體能還是安排一般體能,筆者認為,上述2種觀點都沒錯,但有失全面。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無論實施一般體能還是專項體能,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與提高和學生體能與身心健康發展都有幫助,只是有效程度不同而已?!缎抡n程標準》明確提出“目標引領內容”的要求,即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體能練習也是如此。因此,體能練習的安排不能一概而論,要有針對性,應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制定課堂教學目標,合理選擇體能練習內容,避免機械地安排一般體能或專項體能,掉進為體能而體能的誤區。
高中體育運動技能系列模塊教學中安排10 min的體能練習既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又是學生體質體能提高的需要,體育教師要充分認識和理解體能練習的目的和意義,在運動技能教學模塊教學中高度重視體能練習,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合理選擇豐富多樣、實用有趣的體能練習內容,科學組織體能練習,促進學生體能協調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