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第二實驗小學 王 慧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文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多樣化的寫作方法與寫作技巧,具備較高的寫作水平,還將成為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個性化表達以及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針對新型作文教學路徑進行持續不斷的探索與研究,賦予語文課堂更高的教學價值,為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完善提供有效支撐。
首先,教師要深入研究課文內容,充分挖掘出課文當中的語文要素,明確從課文閱讀轉換到寫作教學的切入點與切入方式,為最終達到以讀促寫教學目標創造有利條件。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當中,就包含著“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這一語文要素。在借助這篇課文開展以讀促寫教學時,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提煉出課文當中的景物特點,明確作者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之后再找出課文當中的寫作亮點。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實現讀寫結合,完成從閱讀教學到寫作教學的過渡。其次,把握好教學節奏。在以讀促寫的閱讀環節當中,需要針對課文內容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與分析,并由此提煉出值得小學生學習的寫作技巧,以此來促進小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好教學節奏,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仍以《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為例,通過對課文內容進行精細化閱讀,學生找到了“操縱自如、左拐右拐、擠過去、穿過、急轉彎”等關鍵詞,由此體會到威尼斯的動態美,又找到描寫夜晚戲院散場之后一片靜寂的句子,體會到威尼斯的靜態美。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分組討論的形式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經過學生一番討論和教師的指導,大家提出一個共同的結論:作者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使靜景和動景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最后,讓學生嘗試著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完成一篇景物習作。
仿寫訓練雖然是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要想使其教學作用得到長期有效發揮,同樣需要對其進行教學創新。只有時常給小學生帶來一種新鮮有趣的學習體驗,方可促進小學生語文知識水平、寫作能力以及寫作興趣的全面提升。對此,建議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師采用思維導圖開展作文教學,并且將思維導圖的概念、原理及方法傳授給全體學生,使其運用這一方法梳理文章結構及寫作思路,在提高寫作水平、增長寫作經驗的同時,形成更加縝密的邏輯思維。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這篇課文當中,作者將文章劃分成四個自然段,按照春、夏、秋、冬這個順序分別描寫了不同季節的美景,而且每個自然段都是用“……最美的……”作為開頭,使人閱讀完文章之后,一種四季分明之感油然而生。這種寫作手法非常值得小學生去模仿和借鑒,是豐富小學生寫作體驗,培養其寫作技巧的絕佳機會。在進行仿寫訓練之前,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與學生一起了解文章結構,領悟作者的寫作技巧。之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將不同季節、不同時段的自然景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出來。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劃分完小組之后,小組成員之間便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導圖樣式和表現手法上大膽創新,發揮想象,又要給學生提供某種方向性指引。例如,在思維導圖當中體現出文章大體結構,為接下來的仿寫過程提供參考依據。于是,學生結合本小組的討論結果和導圖樣式紛紛進入到仿寫環節,有的學生受到小組成員的啟發,寫出了“春天最美是綠色。春風悄悄地來了,她用溫柔的嗓音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小草迫不及待地從泥土里探出了腦袋,樹木吐出了點點嫩芽,嫩嫩的、綠綠的,為大自然增添了一抹清新自然的色彩,令人心曠神怡。”這樣美妙的句子;有的學生腦海當中浮現出不同季節公園、沙灘、田野、小溪的不同景象,創作思維也變得活躍起來,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有話可說,文思泉涌。由此看來,運用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實現讀寫結合,還可以促進小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整體提升。
學生通過對閱讀資料進行批注,可以有效實現從課本知識到寫作能力的遷移。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對文章當中的重點詞句、優美語段使用特定符號進行標記,再逐漸過渡到對人物內心活動、事件評價、文章寫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批注,或者寫一篇簡短的讀后感。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軍神》這篇課文時,教師讓學生在課文當中選擇一句描寫劉伯承和沃克醫生動作、語言或者神態的句子。之后,在句子旁邊寫上自己對于劉伯承和沃克醫生內心活動的分析。有的學生從“沃克醫生正在手術時的神態”聯想到沃克醫生當時可能在想:“這個軍人的意志力竟然這么頑強?是什么樣的精神支撐著他承受如此大的痛苦?”有的學生從劉伯承向沃克醫生說明不打麻醉的原因,猜想他當時非常矛盾,可能在想:“打麻醉劑雖然可以減少痛苦,但是打了麻醉劑勢必會影響到腦神經。不行,身為軍人,要時刻將保家衛國放在首位,這點痛苦算得了什么!”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掌握了更多的寫作技巧。對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批注筆記以及閱讀中所學習的寫作技巧融入到日常寫作訓練當中。比如,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時,不妨采用人物表情、神態、動作等方面進行襯托,以此來實現從課文知識到寫作技能的遷移轉化。
在針對小學語文高年級寫作教學進行創新時,教師不妨借助每一次作文評改的機會加強小學生的自我了解與自我認知。使小學生能夠正確看待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缺點,同時也充分認識到自身寫作的優勢。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盡快調整評改角度。即便學生在寫作時存在字符不足、文章結構不合理、內容偏離題目等明顯錯誤,教師也要肯定作文當中的閃光點,比如想象力豐富、語言生動、角度新穎等等。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明確在今后的寫作訓練中應該保留什么,改正什么,避免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擊,并且實現寫作水平的快速提升。其次,教師要針對評改方式進行創新。比如,引進學生兩兩互評或者小組互批等方法,并且引導學生在發現對方文章缺點問題的同時開展自我反思,及時發現自身寫作方面的不足,從而在今后的寫作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與提升。此外,通過這種評改方式,還可以讓小學生有機會看到更多的作文,從取長補短的角度增進其寫作經驗和寫作技能的增長,達到提高教學成效的目的。
面對不斷提高的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要求,原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面臨著創新改革。對此,全體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師要盡快更新教學理念,及時調整教學目標與教學思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調動起小學生的寫作興趣,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從根本上促進小學生寫作水平和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