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梅嶺街道希信中心小學 王晶茹
課內外勾連的教學途徑首先需要從閱讀入手,通過閱讀實現課內外的銜接與整合,才能在其他方面進一步取得成效,做到整體語文知識的課內外勾連。在閱讀教學的導入下,小學生通過課內與課外閱讀,可以找到自身的學習興趣方向,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從而在閱讀材料的廣泛接觸下積累語言知識,提高語文素養。
在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中,教師應立足于課本內容,尋找相似主題的課外閱讀材料,進而在主題這一重要契合點中促使學生對主題形成正確認知。通過相關性材料的閱讀,學生不僅增長了自身的知識面,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更為深刻,還能夠在不同文章內容的對比中學習到更多的語言運用技巧,在作者思想的碰撞中強化學生的記憶,從而獲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荷花》一文中,教師既可以從荷花這一景物入手,在課外閱讀拓展中指出《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以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深入淺出的講解中幫助學生建立對荷花的美好印象,不求學生完全理解,讓學生懂得語文之美就已經很好了。還可以從寫景寫物的角度去進行閱讀展開,在寫梅花、桃花等的散文中讓學生分析這些文章中描寫景物的修辭手法,找到相同的行文結構,理解不同作者在景物描繪上的相似情感,從而在課內外閱讀的銜接中更容易理解景物描寫的過程,透過文字去觸摸真實的景物。
此外,相關性閱讀材料能夠讓學生激發出閱讀興趣,在充實課內文本的同時促進課內外內容的相互融合,提高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向心力。
小學語文的知識習得往往來源于多個部分,課堂只是其中比較重要的部分,而生活化的語文知識教育也承擔了相當一部分的教育過程。語文作為學生理解母語、接觸傳統文化的直接途徑,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小學生在開放的生活環境下更容易進行深入的閱讀學習。從廣告牌、店鋪招牌到新聞報紙、社交雜志,由于學生好奇的天性,學生更容易對生活中有趣的知識內容產生學習興趣,將其化為語文學習的素材。
如,教師可以在班上開辦讀書角,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書本放在讀書角內,成為公共書籍,不同的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借閱。在迎合學生閱讀興趣的過程中使其能夠細細品讀文字,將課外讀物與課本進行對比,從而能夠理解不同文字的或細膩、或粗獷、或輕柔、或沉重,學生能夠在閱讀中產生更多的代入感。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讀讀鄭淵潔或者楊紅櫻的書,在貼近孩童的筆觸下也能觸及到生活的真實,使學生從小就能初步理解生活的意義,在理解黑暗的同時對生活中的美好產生更多向往。
在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內外閱讀的同時,教師應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有效總結,無論是簡單概括文章內容還是寫讀后感,亦或分析文章的構架,都能在總結中幫助學生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需要多元化地看待學生的課外閱讀,通過在總結中挖掘出閃光點,從而使學生在興趣使然下加深對課外閱讀材料的理解,而不是將其視為一項任務。
如,學習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國內的成語故事、歇后語故事與國外的《伊索寓言》等,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談談自身對這些故事的讀后感,不必將其付諸于文字,從而降低了學習任務的強制性,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閱讀的科學評價之下,學生對閱讀的參與感得到提高,把學習理解的課內文本框架嘗試套用在課外材料上,在精簡的語言中學會剖析故事的主旨。
繼而,學生在更多的嘗試與摸索中找到自身理解課外閱讀材料的高效途徑。這樣,學生找到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在課內外閱讀的銜接中能夠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課內外銜接是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教師應從閱讀引導上進行發散,在取得一定應用經驗的前提下將學生逐漸帶入到整個語文教學中,逐漸形成有效的教學引導,促使學生將課內外的語文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這一網絡中實現對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