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英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寶龍山鎮政府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關系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農業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占據了較大比重。農村經濟是影響我國整體經濟的關鍵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常駐人口和城市務工人口不斷增多,農村常駐人口相比往年出現了下降趨勢,這不利于我國發展現代農村經濟,也不利于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農村經濟是我國基礎經濟之一,農村經濟是否穩定可以直接影響社會穩定。通過加強農村經濟管理,我國可以有效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幫助農民實際經濟問題。
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急需提高綜合素質。由于基層條件限制,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沒有充足的時間和條件接受高等教育,普遍學歷偏低,學習熱情不足,對現代化知識和先進理論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這種情況導致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對傳統工作思維的依賴性較強,無法充分發揮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作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直接決定了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最終效果。
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是農業生產大國,豐富的作物種類、充足的勞動力資源、龐大的農民團體都為我國農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說,我國的生產方式和管理制度不夠發達,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些許劣勢。目前,部分農村地區仍在使用傳統農業生產制度和農村經濟管理制度,逐漸與時代脫節,影響了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主流。憑借省時省力、高產高收的優勢,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取代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1.為農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經管體系是否科學決定了農村經濟是否可以正常發展。創新、改革,始終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完善途徑。經管制度關系著我國農業發展能否走上正規化、現代化、規范化的道路。失去農村經管,我國農業很可能出現缺乏保障的問題,農村經管工作更無法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民實際解決問題。
2.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理論是一切實踐活動的基礎,也是實踐活動的意義所在。任何脫離了理論的實踐活動都是盲目的、沒有目的性的。理論依據是開展管理工作的導向,有利于完成農村經濟發展任務。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工作人員可以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踐行理論內容,由實踐謀真知,保證農村經管工作的科學性、有序性和針對性。農村經濟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不可忽視的市場地位。創新農業生產方式、開發新型農業市場、探索農業經營思路,都離不開理論依據。
1.建立初級農村財務管理制度
特色龍頭產業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快速定位當地經濟發展熱點的重要依據。根據當地特色產業,管理工作人員可以為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財務管理制度,改善不符合當地實際發展情況的財務管理模式。在初期階段,為了幫助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快速步入正軌,工作人員制定經濟管理框架,建立經濟管理體系和財務管理制度,保證經濟管理工作的正確性和實效性。有序開展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具有正確性、科學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
2.減輕廣大農民群眾負擔
減輕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幫助農村群眾規避經濟風險,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務。近幾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廣大農民提供多種經濟補貼項目,加大力度建設農村工藝。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初步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真正為廣大農民群眾謀求了福祉。調查農民生活狀況、監控農民經濟負擔、解決農民經濟問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都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工作人員應以完成工作任務為最終目標,積極走入農民群體,幫助農民群眾發現和解決問題,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進程,為農民提供學習現代生產技術的機會。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在國家農村政策的支持下,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基本完成了醫療、體育、衛生等多個方面的基礎建設。由于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抽象性,廣大農民群眾真正理解其含義和作用可能存在難處,但實際存在的基礎設施和先進生產技術,可以幫助農民更好、更快、更透徹地理解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優勢。
4.加強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
加強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是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擴大農村集體經濟規模的重要舉措。大量實踐案例表明,龍頭企業確實具有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因此,工作人員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幫助農民群眾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以達成擴大經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國家頒布的農村發展政策是工作人員開展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核心依據。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最終目的。
創建管理機構,建立經濟管理制度,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提供基礎保障。農村經濟管理部門包攬了所有基礎管理工作,包括數據統計、數據分析、出具報告等。開展基礎管理工作有利于農村生產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從而保證農村經濟有序發展。城市、農村的發展方向都是規范化和法制化。社會經濟健康、長遠發展的必備條件是規范的社會體系、明確的職責分配、高效的部門溝通。
為了提升工作人員素質,相關部門可以定期組織人員培訓,邀請專家開辦講座,為工作人員傳達最新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方法。組織培訓可以有效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強化管理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實際效果。目前,科技和互聯網發展速度較快,各種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日新月異,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應主動學習信息化技術,參與科學技術培訓,主動學習、自主學習,不斷完成自我突破。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直接決定了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質量。在實際培訓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培訓內容,切忌紙上談兵、好高騖遠、重理論輕實踐。每個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是不同的,當地產業類型和發展方式都各有特色,盲目選擇不合適的培訓內容有可能阻礙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工作人員應主動利用培訓知識,將理論付諸實踐。為了提高后期農業經濟管理效果,相關部門還可以直接引進高素質人才,提高管理隊伍的上限。
發展離不開人才。機構建設和人才培養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兩大關鍵舉措。人才是驅動力,是發展力,是創新力。第一,農村可以設置經濟管理機構,以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保證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第二,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缺乏人才,人才缺口巨大,引入人才和培養人才必須兩手抓。引入人才的數量和速度都是有限的,很難滿足管理工作的需求,因此,培養人才是建設管理隊伍的重要方式。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都不相同,不同地區可以互相交流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經驗,尋求合作,共同學習。
國家政策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取得進展的重要突破口。積極落實國家政策,深入貫徹農村經濟發展戰略,跟隨黨的領導步伐,是保證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管理人員必須具有對工作負責的責任心以及為人民服務的主觀意識,做出自己的貢獻,深入農民群體中,對農民的生活負責,對農村的經濟發展負責。相關部門可以對做出重大貢獻者給予表揚和獎勵,對玩忽職守、以權謀私者予以批評和懲罰,賞罰有度,獎懲分明,為積極工作的人注入動力,為好逸惡勞的人敲響警鐘。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必須樹立較強的責任意識,了解自己肩負的責任,正確認知農村經管工作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工作人員深入群眾開展經濟管理工作,農民對工作人員的認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農民對黨和國家的認知。工作人員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時刻遵守工作守則,嚴格限制自己的行為舉止,保證國家可以順利在農村開展經濟管理工作,保證農村經濟正常、健康、快速地發展。
農村地區發展經濟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不是單靠政府補貼可以解決的,甚至過度依賴政府補貼可能阻礙農村經濟發展。工作人員必須為農村地區尋找更多的融資渠道,保證農村地區發展資金充裕,不會因資金問題制約發展。
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農村經濟管理體制。體制是否健全決定了經濟發展是否正常。農村地區可以建立管理機制,明確部門職責,保證工作落實到人,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細化內部管理工作、分階段制定工作計劃、專人專職、專職專責、均勻分工,都是相關部門充分挖掘工作人員自身價值的可選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擅離崗位。為了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相關部門可以積極組織團隊建設,改善上下級關系,消除職級壁壘。
由于資金有限、人才有限、制度殘缺,這三座“大山”限制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管理的整體質量和工作效率都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為了解除農村經濟發展限制,解決三大問題,相關部門可以積極引進人才,完善管理機制,靈活運用現代化技術,擴大農村經管工作的影響范圍,推動農村經管工作向更簡單、更高效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