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聰 秋鳴
(同濟大學 上海 200092)
近幾年,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導下,成都市體育產業迅速發展,產業收入由2014年的204.58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732.6億元,5年實現近3.6倍增長。成都市體育產業的發展在全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給飛速發展的城市體育服務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該文以成都市為例,采用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以國家統計局《體育產業分類(2019)》分類標準[1]為依據,選取12家位于成都市具有代表性、不同規模的體育服務業企業進行調研,并對其中8家企業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詳細訪談。調查研究疫情對城市體育服務業發展影響及行業發展現狀,并對后疫情時代城市體育服務的恢復和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疫情發生后,市體育局、區文化體育旅游局等各級體育行政部門的工作重心由政策制定和實施、行業監督管理等轉移到了疫情防控及相關工作上,行業規劃延遲推進增大了疫情后體育行政工作的難度。其他體育企業、體育行業團體和體育基金會等原定的管理和服務活動也在這一時期停滯。疫情防控成為疫情期間各部門及組織的主要管理活動,原本體育管理項目延后和管理計劃推遲,加之疫情防控的常態化要求,使體育管理活動恢復正常進行的難度增大。
大量賽事被迫取消或延期、疫情過后賽事數量將爆發、價值鏈其他環節受到沖擊是疫情對我國體育賽事行業造成的主要威脅[2]。對于職業體育競賽表演活動來講,大賽的籌備工作受阻加大了政府和相關組織的工作難度,大量商業賽事取消影響賽事公司生存,職業聯賽取消或延期加劇了俱樂部經營壓力。另外,原本基礎好、熱度高的成都市非職業體育競賽表演活動也受到巨大影響,如“跑遍四川”系列賽等賽事都因為疫情取消或者延期舉行。有限的體育基礎設施和其他體育資源加大了主辦方的競爭壓力,賽事扎堆而出現的同質化問題是行業的重大挑戰。
小型體育場館的長時間歇業直接影響著場館的生存狀況,疫情期間對場館進行升級改造是小型場館減少損失的主要措施,這類場地管理企業能實現2020年的收支平衡就是最好的結果。一些中型場館,如量子光電競館2020年一年僅王者榮耀停止線下舉辦就損失上千萬的營收,其他商業活動的叫停進一步加劇了虧損。而其他承辦職業賽事的大型體育場在往年本就不盈利的情況下,2020年上半年賽事全面停擺讓其經營情況雪上加霜。
成都市近50%主營少兒足球培訓的小微型足球培訓機構或俱樂部由于線下活動的停擺而相繼倒閉,僅一些有一定規模、運營較為成熟且資金比較充裕的機構或俱樂部能堅持到線下培訓恢復正常,這是城市體育培訓行業的一個縮影。學校體育教育方面,線上的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成為線下學校體育教育的替代品,體育本身具有的交互性效應在空間限制和個體孤立的情況下大大減弱,使體育課程的質量嚴重下降。
室內健身行業是體育健身休閑業受疫情沖擊更嚴重的一項細分產業。春節后是健身培訓行業會員繳費的旺季,疫情的發生使現金流缺失成為了這些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疫情帶來的持續性不利影響造成持續虧損是導致一些企業倒閉的最主要原因。體育休閑活動最大的特點也在于線下聚集、交互和娛樂,在這一特殊時期,“休閑之都”的全民健身活動、傳統棋牌類休閑活動等其他體育休閑活動也因為疫情防控而無法進行。
疫情對依賴商業賽事、全民健身等線下活動的多元化經營企業影響嚴重。這類綜合體育服務企業發展依賴于其他企業體育服務購買和政府體育服務采購,大型賽事籌辦及宣傳工作是這類企業快速成長的契機,但是疫情導致相關工作的停滯延緩了這些企業的發展。占體育服務業增加值近一半的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與貿易代理行業受疫情影響整體相對較小。一方面,疫情帶來的居家健身熱極大地帶動了體育產品銷售業的線上銷售[3]。另一方面,疫情對行業線下業務的負沖擊給疫情后行業線下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此外,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類企業在產品和內容上的創新,推動了“體育+新媒體”的發展,但缺乏線下活動的支撐則是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
首先,政府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制定更科學、更具針對性。以往體育產業扶持政策的出臺,地方政府扮演了響應者、落實者、執行者的角色,跟隨性的狀態較為明顯[4]。疫情的爆發,要求各地政府制定相關政策要以各地情況為基礎,如成都市政府、市體育局根據實際調研情況先后制定并發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來指導、提振體育產業的發展。疫情促進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政府今后在頂層設計和政策制定上能更加務實、更加接地氣。其次,政府引導行業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發展更加注重與其他行業融合。疫情后,政府對經濟效益的要求推動了政府和社會企業的良性結合。例如,2020年5月,溫江區文體旅局牽頭策劃的“風箏節”系列活動吸了大量人流,提振了周邊商圈的發展,成為文、體、旅融合發展的典范之一。
一方面,疫情加快了行業優勝劣汰的過程,提升了體育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疫情的爆發,使一些運營水平低、戰略布局差、風險管理弱的企業不堪重負而退出市場,但留下了經營完善且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同時,不管是疫情后存活的企業還是今后新進的企業,它們的風險意識及應對能力必然增強,在經營模式和發展思路上也會有很大的改良。另一方面,疫情加快了行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體育熱”將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線上消費和娛樂需求增加呈現了多元化的供給和需求特點,促進了“體育+”的發展。線上內容的開發讓企業今后的發展有了更多的突破點,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成為一些體育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此外,疫情喚起的大眾體育意識將會進一步促進城市的“體育熱”,加之城市高質量的賽事及良好的群眾體育基礎,城市體育服務業將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
首先,疫情喚起強烈的健康危機意識將促進人們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后疫情時代,生命、生存及生活的三生教育價值將進一步拓展[5],通過體育鍛煉提升身體健康水平將成為全民共識。從終身體育習慣養成來看,疫情促進繼發終身型和波動型[6]兩類體育人群的增長則是促進體育行業穩定增長的關鍵所在。其次,線上體育教育積極推動了學校、家庭和社區體育的互動,為三者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啟示。疫情間,居家線上體育教育能以“以學帶學”的方式促進家庭體育開展,以家庭體育為基礎的社區體育也因此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學生為紐帶,通過學校體育來帶動我國長期基礎薄弱的家庭體育和社區體育,從文化根源上提高市民體育素質,是彌補我國體育文化基礎薄弱的良好路徑之一。
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直接補貼等方式提升行業企業恢復經營的能力,也可以以政府服務購買等方式激活體育服務市場進而幫扶行業企業。在扶持過程中要注意不同類型、不同規模體育企業幫扶的平等性原則。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資金和政策引導等方面的作用,以行業投資、政策導向等方式提振行業信心,讓企業投入更多的精力經營市場,為市民提供更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首先,市政府及體育局應當以“十四五規劃”為契機,充分了解群眾需求和市場發展趨勢,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在“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齊心協力把《城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好。同時,要加快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在政府掌舵引導、市場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協同配合、群眾積極監督的全局參與背景下,以政策、規劃的有力推進來促進行業的恢復和發展。其次,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是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和體育服務業發展的基本要素,對產業空間格局的形成具有導向作用。一是要合理利用社區自帶體育場所、城市規劃綠道、體育公園、體育文化園區等現有資源,形成分散與集群相結合、個性與綜合相協調的公共體育設施空間分布體系,從居民需求端優化體育服務業的空間布局。二是要加快高質量大型綜合體育場的建設,做好城市國際大賽的基礎保障工作,以大賽合理的空間分布帶動體育服務產業空間結構優化。
多元主體協同不通暢、供給資源投入不充分、供給空間結構不平衡、供給監督不規范是新時代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高質量供給的現實阻礙[7]。解決供給過程中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入不充分問題和發展過程中地域間發展差異大等發展不平衡問題是城市體育產業發展的兩大著力點。第一,政府要以強有力的政策吸引社會各方資源投入到城市體育產業的發展中,通過市場發展和政策調節相結合的方式促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的協調發展。第二,要以城市各區獨特的區位、資源和品牌優勢,推進特色體育產業布局形成,使城市成為集辦大賽、滿足市民需求、體育產業良好發展為一體的現代化體育城市。
疫情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體育產業的線上模式發展,是對傳統體育產業發展模式的有效補充[8]。“線下+線上”多元化發展模式成為今后體育企業發展的趨勢。各類體育企業要根據自己業務的特點,創新產品、服務和運營模式,以“體育+互聯網”加快體育產品線上與線下多渠道、全方位供給體系的形成,以靈活多變的發展思路和多元的發展模式來應對多元需求和快速變換的外部環境。同時,大型體育企業要積極尋求與高等院校、體育專業院校的合作,推動城市體育領域產學研的深度融合,為城市體育服務業多元繁榮發展積蓄人才力量。
疫情后體育服務產業的發展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疫情給行業帶來危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疫情對城市體育服務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也促進了整個產業的良性重構和革新,同時從長遠來看,疫情對大眾體育意識的提升為行業今后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疫情后,城市體育服務業的恢復和發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各級政府部門要更好地發揮引領、協調和服務的重要作用,為體育服務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體育企業要全力展開自救,做好充分準備,以靈活的發展思路和多元的發展模式迎接行業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