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214200)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品格,還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1]。高校要給予心理健康教育足夠的重視,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注重創新教學方法,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為學生提供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幫助學生及時消除心理方面的消極因素,使得學生得以健康成長.同時為了保證最終的教學質量,高校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環境帶來的影響,注重發揮網絡時代的優勢,通過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外部空間,進而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了推廣,對于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發揮著積極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高校需要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豐富其教育內容,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具體體現在:其一,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有效運用,高校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及難點部分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等多種形式直觀展示出來,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其二,網絡信息技術有著諸多方面的特點,具有互動性、即時性、快捷性特點,高校可通過網絡技術的使用,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心理健康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使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得到極大拓展;與此同時,還有助于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樣高校能夠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極其變化情況,便于對學生心理作出有效的指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2]。
網絡時代在為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會帶來消極方面的影響,具體主要體現在:其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每天的信息接收量與日俱增,數據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現階段,網絡環境監控力度仍有待提升,網絡上很多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心理和思想造成了嚴重的侵蝕,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培養。其二,網絡信息的不斷增加,給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了難度。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大學生心理特征的影響,具有爆炸性的網絡信息容易對大學生造成侵蝕,給大學生的心理造成較大影響,同時也不利于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作為重要的危機干預模式,高校要認識到網絡時代的重要性,并且應深入挖掘網絡資源,從中篩選出有利用價值的資源,同時要注重合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最大程度發揮網絡的作用,為當代大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強化對學生積極向上心理的引導,在增強大學生心理調節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鑒于網絡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預模式,高校要立足于當前實際,結合具體實際情況,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以培養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重點,著眼于大學生未來的發展,促進大學生健康的發展。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高校應根據大學生心理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此同時,高校還需要意識到網絡的重要性,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積極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礎,通過網絡普及使學生的整體意識得到有效提升,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強化對學生的教育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高等教育。同時,高校還應為學生提供心理危機干預的網絡平臺,以此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時性[3]。
其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應為學生充分發揮出網絡教育的優勢,面向全體大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提供重要的社會窗口,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從心理知識的角度來講,高校要注重運用網絡技術搜集相關方面的心理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使得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相關方面的知識。從健康知識的角度來講,高校需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識,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此外,高校還需要根據具體實際情況,為學生推薦優秀的心理學書籍,讓學生通過對心理書籍的了解,有效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心理輔助教學:高鷴應積極構建網絡學習平臺,發揮網絡優勢,積極開設相關方面的課程,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選擇網絡課程,同時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在線答疑,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第三,心理輔導與咨詢: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重不斷豐富網絡途徑,為心理輔導與咨詢提供重要的渠道;同時,根據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需要,應當注重完善心理健康電子檔案[4]。第四,心理危機干預:高校要深入挖掘網絡的潛能,最大化地發揮網絡的優勢,通過網絡實現心理測查,主要包括心理測驗和心理危機報警等,其中心理測驗是指創建各類常用心理測評的網上實施模式,提高心理普查和篩查的頻度和實效性;心理危機報警,則是創建危機報警機制,幫助教育者及時采取必要措施應對危機。
通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模式的實施,有助于高校實現以下幾方面的目標:第一,信息服務健康化——在信息的發布過程中,網絡充當著重要的媒介,為全體學生提供健康的信息服務,幫助學生做好相關方面的業務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困惑;第二,心理調適自助化——注重豐富心理輔導活動形式,能為學生提供線上線下咨詢,強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能及時擺脫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第三,測試普查實時化——網絡具有多用戶、實時、便捷等特點,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的特點,使其更好地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通過網絡實現心理測試和普查,在保證測試與普查整體精準度的基礎上,充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第四,心理方案規范化——在網絡環境的背景下要保證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開展,積極構建電子心理檔案,以保證檢索工作效率的提升;第五,資源利用最優化——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合理調配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最大限度發揮人才的作用,實現人盡其才的目標;其次,深入挖掘有價值的數據資源,并且通過網絡實現這些數據資源的共享,進而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5-6]。
其一,高校在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當注重危機干預網絡平臺的建設,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其教學的需求,構建危機干預網絡平臺,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在滿足學生心理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相關方面的學習活動,以此提升高校學生心理素質的實際需要。
其二,高校應注重線上線下教育的結合:網絡環境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干預模式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眾所周知,網絡技術有著其自身的先進性,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這一特性,為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干預服務,積極為其開辟嶄新的發展空間,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發展[7]。
綜上所述,網絡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高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往往會面臨著諸多方面的難題,難以實現其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高校需要注重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實施;同時,要注重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積極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危機干預模式,注重創建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了解學生的健康心理動態,幫助學生在健全心理健康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