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又到了回顧與展望的時節。2020年全球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下陷入深度衰退,2021年全球經濟迎來了控制疫情后的顯著復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秋季的最新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會增長5.9%,顯著高于2020年的-3.1%;不過,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會回落至4.9%。筆者認為,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會面臨三大不確定性。在其沖擊之下,全球經濟增速最終可能再次低于IMF的預測。
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之一,是疫情的持續時間與強度會否再度超出預期。2021年年初,隨著全球范圍內有效疫苗的推出,市場普遍認為,到2021年下半年,疫情將會得到全面控制。然而,2021年新冠病毒的變種德爾塔(Delta)再次肆虐全球,導致全球疫情形勢重新變得嚴重。近期,在南非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最新變種奧密克戎(Omicron)。相關研究表明,與之前的毒株相比,奧密克戎更會躲避抗體,對現有疫苗具有更強的抗藥性。因此,從目前來看,2022年疫情的全球演進形勢并不樂觀,對疫苗接種進度滯后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而言更是如此。如果疫情繼續肆虐,那么2022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可能不及預期。
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之二,是美聯儲退出寬松貨幣政策的真實速度如何。眾所周知,在疫情暴發后,美國政府使用了史無前例、極其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用于救市。例如,在不到兩年時間內,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總規模翻了一倍以上,從4萬億美元到逼近9萬億美元。在寬松政策的刺激下,美國通貨膨脹形勢顯著惡化。截至2021年1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與核心CPI同比增速分別達到6.8%與4.9%。在通脹形勢惡化的背景下,美聯儲在2021年11月初宣布開始縮減量化寬松規模。按照目前的計劃,美聯儲將會在每個月縮減購債150億美元,到2022年6月底縮減完畢。目前市場預期美聯儲將在2022年下半年啟動加息,并在2022年年內加息兩次。
從歷史上看,每當美聯儲進入貨幣政策緊縮周期后,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都會面臨短期資本大量外流、本幣貶值、國內風險資產價格下跌、本國經濟增速放緩等沖擊,甚至可能引發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如果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速度超出市場預期,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外部負面沖擊將會更加猛烈。
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之三,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造成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將會持續到何時。2020年,疫情暴發造成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跌。2021年,全球經濟反彈下的需求面復蘇,疫情沖擊下的供給短缺以及全球運力不足,共同導致了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并給大宗商品的進口國造成了嚴峻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目前,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已經逼近甚至創下了歷史性峰值。
市場原本預期,隨著疫情的消退,在高企的價格下,大宗商品生產國將會增加產能,由此將會有效緩解供需缺口,促使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然而,隨著疫情再起波瀾,以及全球海運體系面臨的瓶頸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依然面臨較強的不確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大不確定性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正反聯系。例如,如果疫情再度加劇,那么美國經濟增速將會放緩,這會降低美聯儲貨幣政策正?;乃俣?;然而,如果疫情加劇使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升,進而推動美國通貨膨脹飆升,那么美聯儲貨幣政策正?;乃俣葎t可能提速。
對我國經濟而言,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更重要的是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我為主,由內促外,通過內循環來帶動外循環,實現內外循環的相互促進。應在強力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加快結構性改革步伐,通過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來保證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在增長中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正如十多年前在全球金融危機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一樣,我國經濟將在疫情下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