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家英 編輯/張美思
2021年,全球經濟有所復蘇,部分國家央行為應對通脹壓力開始調整貨幣政策;新冠肺炎疫情仍時隱時現,階段性擾動著市場神經。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21年全球外匯市場走勢呈現一定的波動特點。以下是筆者對2021年全球外匯市場主要幣種走勢進行的總結與回顧。
2021年,美元指數整體上擺脫了2020年美聯儲連續降息和外匯市場價格修復導致的低點。截至12月上旬,美元指數較年初已累計上漲7%左右;但受到美聯儲貨幣政策動態變化的影響,反彈之路并不平坦。縱觀2021年全年,美聯儲貨幣政策表態左右搖擺,最終由“鴿”轉“鷹”。而美元指數年內走勢發展的幾個關鍵節點均與美聯儲表態相關。第一個重要節點是在2021年3月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向市場拋出了“暫時性通脹”的判斷,徹底打消了一季度“再通脹交易”模式下市場對美聯儲貨幣政策加快調整的預期。在此背景下,美元指數在一季度中漲勢如虹的走勢戛然而止,二季度更是掉頭向下,重回90下方。第二個重要節點是6月的FOMC會議,其堪稱年內美元指數走勢的轉折點。此次會議的主要變化在于,鮑威爾不再強調通脹高企的暫時性特征,承認了高通脹有可能比預期的時間更長一些,指出通脹持續高于目標時,美聯儲將調整其貨幣政策;此外,會后公布的點陣圖顯示,美聯儲提前加息的概率大增。受此影響,美元指數的雙底形態在6月底徹底完成,拉開了下半年反彈的序幕。第三個重要節點是9月的FOMC會議,其關鍵點在于美聯儲對于年內縮減購債(Taper)基本取得共識,明確了其將于年內正式實施Taper并期望在2022年年中完成計劃。伴隨著“靴子落地”鑿實了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開啟之路,美元指數持續走高。
2021年,在自身經濟基本面問題及與美國貨幣政策差異等因素的作用下,歐元、日元、英鎊整體表現不佳。
2021年歐元兌美元整體下行,截至12月6日年內跌7%左右,造成其偏弱態勢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美、歐貨幣政策步調不一致,分化態勢明顯。2021年,歐洲央行較為“鴿派”的貨幣政策表述基本上貫穿全年,對保持貨幣政策寬松、維持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的政策選擇較為堅定。美聯儲在6月份釋放明確調整貨幣政策的信號后,市場對歐美二者貨幣政策具有差異的預期提升,歐元兌美元的12個月期限的掉期價格開始觸底大幅反彈。利差上的差異是下半年歐元“跌跌不休”走勢的最主要原因。二是歐洲疫情反反復復,經濟復蘇受到影響。盡管歐洲的疫苗完全接種比率已經超過50%,但二季度起德爾塔變種病毒引發疫情反復,導致歐洲部分國家重啟相應的管控措施,歐元區的制造業及綜合采購經理人指數自此結束了長達一年時間的持續走高態勢,出現了階段性下跌的拐點,抑制了歐元的反彈。三是2021年歐洲主要國家政府迎來換屆,政策風險有所提高。德國社民黨在9月的議會選舉中獲勝,贏得組閣權,德國進入了后默克爾時代。新一屆德國政府支持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并希望與其他歐盟成員國一起承擔共同債務。這與默克爾政府的政策有所差異,執行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此外,法國將于2022年4月迎來大選,綜合當前的民調結果,民粹主義抬頭跡象顯現,需要提防大選“黑天鵝”事件的出現。
英鎊2021年整體呈先漲后跌走勢。上半年,在脫歐不確定性消退的背景下,英鎊兌美元走高,歐元兌英鎊交叉盤不斷走低;下半年,在英國央行維持量化寬松政策的背景下,受英美貨幣政策差異的影響,英鎊兌美元整體下跌。日元2021年整體呈貶值態勢,是主要貨幣中對美元貶值最多的貨幣。其主導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日本國內經濟基本面持續疲態、新政府推行的經濟政策效果尚不明確;二是日本央行維持寬松貨幣政策,美元與日元的利差持續走闊;三是市場避險情緒較2020年有所轉弱。
2021年,全球經濟延續復蘇態勢,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受制于疫情反復及極端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全球供應鏈中斷情況頻發,進一步推動大宗商品價格與通脹上行。在此背景下,2021年,“再通脹”交易主題蔚然成風,商品貨幣受到市場的追捧,整體呈上漲態勢,特別是在一季度和三季度,表現尤佳。這背后既有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動因,也有商品貨幣國貨幣政策調整的助力。從商品貨幣內部看,不同幣種表現存在差異。例如,與原油價格走勢高度相關的加元表現好于與鐵礦石價格高度相關的澳元。2021年,原油較鐵礦石價格趨勢性上漲特征更加明顯,在外匯市場中的反映是加元兌澳元交叉盤匯率出現趨勢性上漲行情。由于新西蘭央行率先加息,領先澳大利亞央行,受此影響,澳元兌新西蘭元交叉盤匯率也持續下跌,處于其歷史匯率波動區間的下軌。此外,由于疫情的反復,商品貨幣也呈現階段性震蕩態勢。例如,2021年8月,在新西蘭聯儲利率決議的前一天,新西蘭突發疫情,使得市場原本預期自8月開始的加息延遲到了10月。此舉也令新西蘭元在8—10月間出現了400點的寬幅震蕩走勢。
2021年,在“高通脹”和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減碼”的雙重壓力下,新興市場貨幣整體貶值壓力加劇。雖有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早于美聯儲開始加息,但其貨幣走勢在不同基本面形勢的影響下出現分化。截至2021年11月底,主要新興市場貨幣中,俄羅斯盧布對美元有所上漲;拉美貨幣普遍貶值超過10%以上;中東歐及非洲貨幣中,除土耳其里拉貶值幅度超40%以外,貶值幅度多在5%—10%的區間。亞洲貨幣中,除泰銖貶值超過10%以外,大多貶值幅度在5%以內。
從部分新興市場貨幣2021年的具體走勢看。新興市場經濟體中,俄羅斯、巴西3月率先啟動加息,此后年內又數次加息。俄羅斯盧布方面,在央行數次加息帶來的利差優勢以及原油價格上漲的共同作用下,俄羅斯盧布對美元整體走強。但需要指出的是,俄美關系緊張等地緣政治因素在2021年一季度和年末對俄羅斯盧布走勢形成了明顯的影響,也將對其未來進一步走強形成制約。巴西雷亞爾方面,雖然巴西央行于2021年內大幅加息,但受制于巴西自身債務問題和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仍不斷走貶。土耳其里拉方面,土耳其央行面對國內高通脹的局面于2021年年初率先加息200個基點,后迫于國內政治壓力在年中選擇降息400個基點。在此背景下,土耳其里拉年內貶值超過40%。南非蘭特方面,美元兌南非蘭特全年呈V型反轉走勢,與美元指數走勢保持高度一致。南非蘭特在2021年上半年走強主要得益于南非經常賬戶的持續改善,2021年前6個月,南非貿易順差逐步擴大,在6月達到550億南非蘭特,經常項目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提高到5.6%的歷史高位。但進入下半年,在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預期升溫、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已提前采取加息行動的背景下,南非的貨幣政策調整步伐相對滯后,僅于11月加息25個基點。這導致南非蘭特走勢轉弱。印尼盧比方面,截至2021年12月6日,其年內對美元貶值3%左右。印尼央行2月因疫情再度升溫而降息25個基點,導致印尼盧比1個月內貶值5%。進入二季度,其走勢跟隨美聯儲政策動態波動,整體波動較為溫和。
展望2022年,影響外匯市場走勢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如果全球經濟延續復蘇態勢,通脹走高但各國仍有應對的政策空間,市場風險情緒整體仍上揚,則外匯市場有望延續當前的走勢特點;但如果“滯脹”“衰退”和“避險”逐漸成為主題,外匯市場將可能再次啟動“危機”模式,波動性將會繼續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