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嘉 編輯/韓英彤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印發了2021年版《銀行外匯業務合規與審慎經營評估內容》,在引導銀行構建全面有效的合規內控管理方面進行了前瞻性調整。銀行應認真研究并貫徹落實新版外匯業務考核內容,通過提升合規審慎經營理念和完善內控機制,主動采取積極措施適應考核導向的變化,從根本上落實展業自律及監管要求,以達到提升外匯業務合規審慎發展的目的和效果。
新版與2020年版評估內容相比,整體指標的數量有所下降,但銀行分支行考核分值的總額則相對提高,并修訂了部分指標的內涵及分值,增設了部分評估指標。
新版評估方案僅對評估內容、主要指標及被評估對象和計算方式進行發文,而評估標準細則另行逐年修訂下發。這可以保持主要評估內容在相當長時間內的穩定,以間接預期引導為主,強化前瞻性指引,從而有利于降低銀行的合規成本。
合規性評估標準的最大形式變化是將原來的“總行單獨評估指標”和“一般性評估指標”合二為一,即將部分對總行單獨評估的指標與分支行整合使用同一指標;另外,一般性合規評估指標則從原來的將“業務合規”和“數據質量”作為分類標準調整為按國際收支、經常、資本、管理檢查和科技等五類管理項目作為分類標準。原“數據質量”的內容現在直接整合于五類管理項目的合規性指標中,即對于銀行來說,數據報送質量的扣分空間將會擴大。
“內控管理評價”從原來的12個指標縮減為1個,不再有全局統一的標準,由國際收支、經常、資本、管理檢查和科技等五類管理項目的對口外匯管理部門,按各自的業務管理需求制訂細化的內控管理評價標準。這有助于更客觀地量化評價銀行的內控管理水平。
科技管理類指標方面,除了新增“銀行運用科技手段推進落實外匯政策及服務實體經濟情況”指標外,還提高了“外匯賬戶數據質量”的分值,旨在提高外匯賬戶信息方面的報送質量。
新形勢下,銀行應緊跟合規考核的導向指引,逐條分解執行評估標準的明細考核項目,并將其嵌入行內的具體內控制度當中,以提升展業能力、落實政策效果。
新版經常項目的業務合規性指標主要按照不同業務的政策傳導、業務辦理和內控管理這三大方面展開,并提高了政策傳導的分值比重。銀行應規范外匯政策執行傳導和落地的過程,對行內管理人員和柜面員工等進行不同層次且有針對性的培訓。面對實體經濟的需求,應摒棄一些不作為、亂作為或者自行加碼的行為;在處理復雜化和差異化業務時,要動態收集內部專家會審意見,多與監管方溝通并加強匯報,避免出現負面輿情;要在外匯局和市場主體之間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營造“企業越誠信手續越便利,銀行越合規審核越自主”的經營環境。
新版評估標準反映了外匯局管理規定、自律機制展業要求的最新變化,并對不同管理項目分別列示了各類違規或差錯業務的定義和數據質量的扣分標準,操作性較強。銀行應樹立風險為本、實質穿透的管理理念,進一步查漏補缺,從考核標準出發,審核業務全流程各環節的風險管理,修訂補充內控制度中不合時宜的條款,完善業務流程中審核職責和風控體系,建立以事前盡調、事中監測、事后抽查,實質審核和盡職免責為主的真實性審核管理機制,優化數據報送質量,在提升客戶便利化和滿意度的同時,做好事中事后的監測工作。另一方面,對銀行外匯業務違規,特別是實質性違規,以及頻繁的程序性差錯,將被認定為內控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各項外匯政策的有效執行,既需要銀行對企業和行內從業人員分層強化宣導,也需要銀行不斷細化、優化內控制度和協調機制。這也是外匯局的評估內容。銀行應與外匯局保持良好的溝通和配合,如經常交流關于新型外匯業務的監管實踐,或上報通過自身內控機制發現的可疑和異常線索;同時及時收集整理各類外匯管理項下的核查、調研和非現場監測等方面的相關工作措施、遇到的問題和取得成效的材料,把信息和案例報送工作做實做細,為年度考核評估做好準備。
銀行應進一步通過單一窗口、線上化交易等系統直聯的平臺,輔助外匯業務的電子單證審核,提升外匯金融的普惠性,豐富跨境業務的金融運用場景,在跨境電商、跨境支付和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等新業態領域做出進一步突破。銀行應積極對接和使用外匯局牽頭的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促進外匯結算和貿易融資的高效處理。在內部管理方面,新版評估內容增加了“資本項目數據申報情況”,分值占比超過整個資本項目的一半。鑒此,銀行應加強數據治理工作,通過RPA流程自動化等技術降低人工操作風險,通過定期回溯篩查異常數據,以及加強易錯業務的管理(如規范代碼申領和避免大額數據報送錯誤等),不斷提升監管數據的報送質量。
在新一輪考核評估完成之后,銀行應針對自身評估扣分項目,與上年度評估得分進行對比,反思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分析風險環節和執行改進措施,做好次年年初整改報告工作。獲得評估結果成績較好的銀行,應主動參與各項先行先試的外匯管理政策,如貿易外匯便利化試點、資本項目外匯收入支付便利化、在華外籍人才個人外匯業務便利化試點、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等創新政策,提升自身展業服務水平。
現階段,外匯反洗錢形勢較為嚴峻。銀行應結合《銀行跨境業務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工作指引》和FATF《基于貿易的洗錢風險指標》等文件,在2021年年底前更新本機構包括各類跨境產品在內的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的自評估制度。對跨境業務中的新業務和新產品,銀行需要系統、全面地進行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評估,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個環節融入展業原則,將對客戶主體的盡職調查以及其資金交易行為,納入全生命周期的持續監控。
新版審慎經營評估標準(市場平穩期)分值相比2020年增加了1分,因此審慎經營部分得分對銀行總行評估最終得分的影響程度也較以前有所增加。銀行應始終堅定大局意識,有效落實國家宏觀審慎政策和發展政策。
新版“離岸轉手買賣收支偏離度評價”指標由原來各銀行共用一個扣分標準改為根據業務規模分檔確定扣分標準,并且放寬了各檔偏離度的容忍上限。位于海南、上海、蘇州等自貿區或新型離岸貿易試點區的銀行經營機構,可對此積極探索,依據特定試點區域的功能定位和自身特色,適應國際貿易新趨勢,鼓勵創新,包容審慎,自主決定審核交易單證的種類和形式,為真實、合法的離岸國際貿易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資金結算服務。
新版評估標準增加了“外匯套保比率”指標,旨在鼓勵銀行合理引導企業匯率預期,樹立風險中性理念;同時促進銀行基層展業能力建設,以精準解決各類企業的避險需求。從歷史數據測算來看,已經開展衍生業務的銀行之間的外匯套保率差異較小。尚未獲得外匯衍生業務資格的銀行應注意擴展跨境業務的觸角;已經開展衍生業務的銀行則應注意新版延長套保期限以及掉期類外匯衍生產品不再納入套保比率的考核導向,根據客戶需求為其量身定制外匯避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