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金娥(副教授)(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635)
2016年11月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啟動一流高職院校建設,按照“雙一流”的建設標準來建設具有一流專業的一流高職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列入我校省一流專業建設項目任務。2019年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雙一流建設堅持扶優扶強,支持基礎條件優良、改革成效突出、辦學特色鮮明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率先發展,積累可復制、可借鑒的改革經驗和模式,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財務管理專業以“雙一流”建設為抓手,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提升技術技能創新服務,打造一流專業,打造一流雙師隊伍,將大大提升產教融合水平、服務發展水平、專業競爭力、教育創新力、國際國內影響力。
財務管理專業堅持5個“一流”專業定位,按照“服務發展、精致育人、強化特色、爭創一流”的要求,重點加強一流的師資、一流的教學條件、一流的教學管理、一流的教學科研水平、一流的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實施“三班+三制+三中心”的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試點機制,加快以發展型、創新型、復合型的高素質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開展卓越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試點。主動面向行業企業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成果轉化、員工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社會服務能力。學習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職業標準、人才培養標準,與國外合作高校開展“3+2” 合作,加強與境外高水平院校師生互訪互換和學分互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建設背景分析包括專業所面向的行業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行業產業對高職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同類專業建設情況分析等。建設基礎分析包括本專業在全國和省內的綜合實力排名情況、本專業建設的主要經驗和突出特色、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認可度、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目前特色培育和實踐情況、支撐本專業現有人才培養的條件等。
與國內外標桿專業相比,找差距,確定本專業建設的關鍵問題和建設重點領域。建設的重點領域主要有:一是深化互利共贏的緊密型長效合作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主要是深化合作機制、合作方式,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的質量和成效,提升產學研基地的社會服務能力,深化以管理型財務管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二是加強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加強專業基礎網絡課程、核心課程建設,建設、申報省級國家級精品資源課程。課程建設要體現課程新、實踐性強、耦合度高。三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式改革。繼續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繼續推行項目教學、實踐教學改革,突顯課程的實踐性。四是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教學科研水平。通過建立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上掛下派制度、合作研發,打造一支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社會服務能力強的專業教學團隊。五是完善實踐教學條件,加強綜合性、實戰性實踐性教學,增強學生實操能力。
財務管理一流專業的總體建設目標為:一是立足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施“三班+三制+三中心”的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試點機制,創新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模式,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專業教學改革;二是進一步推進“三中心”的高職“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試驗區”,加強卓越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三是進一步加強以“實務導師制”為導向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專兼結合、教學水平高、社會服務能力強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教學團隊;四是推動“操作型”財務人才培養方案向“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方案轉變,加強“通識+專業+卓越”課程建設,做到課程新、實踐性強、核心課程優質化;五是進一步完善“三中心、十環節”專業實訓,增加綜合性、實戰性實踐教學,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六是進一步完善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開發財務管理終生學習平臺;七是加強與國內外同類院校的交流合作,探索國際財務管理師資格認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國際化程度,培養適應現代財務管理發展需求、素質高、技能強、創新創業能力突出的“管理型”財務人才,把本專業建設成為在全國高職院校同類專業中具有領先優勢、與國際接軌、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高等職業教育品牌專業。
財務管理一流專業建設方案根據《廣東省高職教育一類品牌專業建設項目指導性基本要求》撰寫,包括建設背景、建設基礎、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建設舉措、標志性成果、進度安排、經費預算、保障措施、預期效益、輻射帶動等內容。在專業建設方案撰寫上,一要具有操作的可行性,二要注意項目指導性基本要求、關鍵性任務的可達成性,三是建設任務重在解決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
建設任務書采用項目制,層層分解,分解為41項建設任務。為了保證建設任務完成情況,每年提交年度任務書、項目任務完成情況考核表,提交一流專業建設總結報告。
1.行企校合作育人,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財務管理專業以一流財務管理專業建設為目標,實施“三班+三制+三中心”的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試點機制。普通班、卓越班、國際班“三班”分層分類教學試點,學分制、項目制、導師制“三制”改革試點,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生產性實訓中心、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中心 “三中心”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實踐教學改革,搭建“三中心”的高職“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試驗區”,協同推進專本人才培養,開展自考本科雙溝通培養,致力于培養獲取“1+X”證書的“基礎厚,視野寬,人文素質高、科學素養高,就業競爭力強、社會適應力強和創新創業力強”的管理型財務人才,形成“高素質技術技能+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卓越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國際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專本型”的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體系。
2.三核協同,“以學生為中心”一體化教學改革。
(1)小班教學,開展“卓越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試點。制定普通班、卓越班人才培養方案、卓越班學生選拔辦法。采用“通識+專業+精英”的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其中,“通識”代表的是通識教育,主要是完成專業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專業”代表的是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完成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精英”代表的是精英教育,主要是到工作室、生產性實訓中心、協同育人中心、眾創空間完成專門模塊課程的學習。學生自愿報名結合綜合能力考核選拔優秀學生組建卓越班進行小班教學試點,班額30人以下。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
(2)深入開展課程建設與改革,創新課堂教學。
①深入開展“標準+特色”的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構建“平臺+核心+特色”三個模塊課程體系,既保證素質教育、核心能力的培養,又滿足普通班、卓越班、國際班不同人才定位的需求。
②“知行合一、三核協同” 一體化教學改革。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以“知行合一”為培養理念,采取“專業核心知識優化、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專業核心素養培養”“三核協同”的培養方法,推進理論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改革、素質教育平臺改革一體化教學改革,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全面融入課程教學目標,知識教育、能力教育、素質教育全面融入專業教育,協同推進,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素質。
③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兩條路徑”完善課程實施鏈路。圍繞產、學、證、賽組成的關鍵路徑實施人才實踐能力培養;圍繞自選考證、社團活動、對外服務組成的輔助路徑提升職業素養。
④加強卓越課程建設。構建“平臺課程+核心課程+卓越課程”的課程體系。
⑤專業群平臺課程建設。確定了經濟學基礎、會計基礎、統計學基礎、管理學基礎、應用寫作作為專業群平臺課程并加強了網絡課程建設。
⑥加強核心課程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財務管理、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納稅實務、成本核算與管理、會計實務、管理會計、金融理財等6門核心課程建設。
⑦探索翻轉課堂和混合式課堂教學,促進泛在、移動、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
⑧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加強對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標準、彈性學制、專業國際認證等方面的研究,培育重大省級、國家級研究成果。獲得省級教改項目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
(3)國際化“管理型財務人才”的專業教學標準研制。對接國際財務管理師職業能力標準、管理會計師職業能力標準、注冊會計師職業能力標準,撰寫國際一流水平的專業教學標準。對接國外合作高校制定了2018級、2019級財務管理專業3+2專本協同人才培養方案并已實施。
3.專創融合,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以提升創新創業意識為邏輯起點,以優化創新創業課程、培養創業師資、改善創新創業教學環境為手段,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
(1)探索創新創業學分轉換制度。探索將學生完成的創新實驗、論文發表、專利獲取、自主創業等成果折算為學分,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活動認定為課程學習,實現技能對等與學分互認。
(2)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第一課堂主要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業基礎、創業實務、創業技巧等課堂教學,加強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必修課程的建設力度。第二課堂主要是通過實施創業活動周、創業競賽活動、專家講座、創業實習等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以賽促學。修訂創新創業課程標準、教學方案,編寫創新創業教材。
(3)健全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構建、實施“基礎實踐→科研訓練→綜合創新→創業實踐”一體化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使學生在實踐中培育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跨專業聯合建設眾創空間,強化政校企多方合作模式,實現創融互動、創媒互動、創研互動、創政互動,促使創新創業教育的科技成果和商業方案及時轉化為生產力。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創意設計比賽、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練。成立創新創業指導小組,構建高效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保障機制。
4.五育并舉,三課堂聯動,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
(1)五育并舉,加強素質教育平臺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思想,加強素質教育,強化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制定了財務管理專業素質與核心能力建設規劃,修訂了經濟管理學院素質積分評價標準,創新了素質教育平臺。
(2)“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三課堂聯動,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提升。改革第一課堂即推進一體化課堂教學改革;活躍第二課堂,即舉辦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延伸第三課堂,即延伸“網絡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教育,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提升。
(3)“產學證賽”四結合,加強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產教融合,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提升學生職業技能;以賽促學,組織學生參加省級、全國性技能大賽、創新創業比賽,獲得高等級獎項,提升了學生技術技能水平;實施雙證教育,提升職業技能證書的通過率;小班教學,實施復合型“卓越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
(4)本科學歷提升。與深大、廣大、華南農業大學自考本科雙溝通協同培養,提升在校生學歷。
5.質量保證體系。堅持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完善教育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評價、監控體系建設,開展在校生學習成果評價和畢業生跟蹤調查,建立專業自我診斷與改進機制,保證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堅持先進的質保理念。堅持產業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持續改進的先進的質保理念。
(2)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從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維度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學校強化總體教學質量標準建設;健全專業標準,制定、完善專業的質量標準文件,如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頂崗實習標準、實踐教學條件標準等,依據專業目標,開展專業目標達成度評價;健全課程標準,制定課程總體標準、課程分類標準、課程考核標準、核心課程的學生學習標準,依據課程目標,開展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健全教師發展標準,制定、修訂教師發展總體標準和教師自我發展標準;健全學生發展標準,制定、修訂學生素質學分評價標準、學生畢業標準。
(3)健全評價、反饋、改進“內外雙循環”質量提升機制。
(4)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加強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建設。
(5)質保效果持續改進。
專兼融合,著力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打造卓越教學創新團隊、科研團隊、社會服務團隊。
1.健全“引才、育才、獎才、助才‘四位一體’”制度體系。依托學院績效工資改革,進一步完善、落實績效工資改革方案,建立長效機制。一是完善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將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學生指導、企業實踐鍛煉、應用技術研發、教科研與社會服務等納入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量,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科研、社會服務等實踐。二是依據學院專業帶頭人培養管理辦法,制定專業帶頭人培養規劃,促進專業帶頭人提升專業水平、擴大行業影響力。三是探索“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辦法,支持專業骨干教師積累企業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四是修訂學院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定期進行兼職教師培訓,提升兼職教師教學能力。五是修訂學院教研室管理辦法,加強教研室等基層教學組織創新與管理改革,充分發揮基層教學組織在教學改革、教師發展中的作用。
2.專業帶頭人培養。實行雙帶頭人制度,加強專業帶頭人的培養。實施“1+1”工程,即實施校內專業帶頭人+行業企業專業帶頭人制度。一是從本專業專任教師中選擇1名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技能強、職教理念先進的教師作為校內專業帶頭人。二是安排專項資金,從行業聘任1名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高級會計師作為行業企業專業帶頭人。加強專業帶頭人的培訓、研修、交流,提升專業帶頭人水平、擴大行業影響力,在全國、全省教學組織、團體或專業刊物擔任重要職務。
3.教學團隊建設。加強以“實務導師制”為導向的高職“管理型財務人才”教學團隊建設,保證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一是加強技能大師、專家工作室建設,筑巢引鳳;二是建立學院駐企工作站,借船出海;三是加強骨干教師的培養;四是加強“雙師”素質培養;五是突出優秀青年教師的培養;六是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開展校內專任和校外行業企業高技能水平兼職教師共同講授一門課程的試點,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七是創新教師層級開發機制,按照合格教師、優秀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首席教師六個層級開發提升全體教師的整體素質,依托道德修煉、教學研究、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社會服務、實踐鍛煉、技能競賽、考證培訓、表彰激勵、職稱評聘等開發路徑,培養教師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資格、教學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等核心能力,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師整體素質“層級開發”機制。
1.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產教融合,推動課程資源、教材資源建設,建立基本覆蓋專業核心課程、主干課程的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微課程等教學資源,新增6門微課資源,建設10門網絡課程,編寫教材6本,豐富了優質教學資源。
2.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1)“技術高端、管理高效、育訓高質”的“三中心”校內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一是依據“校中廠”建設理念,校企共建合營生產性實踐教學基地,按照“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利潤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共建合營“校園e銀行”、實訓超市等生產性實訓基地。二是引企入校,共建財務云共享中心產業基地,推進協同育人中心實踐教學改革。三是加強虛擬仿真中心建設。管理型財務人才培養仿真中心包括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ERP沙盤實驗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財務管理綜合實驗室等,滿足了會計技能、金融技能、稅務技能、財務管理技能等實訓教學需求。
(2)“三中心、十環節” 六位一體的專業實訓體系創新,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對現有實訓室進行整合,形成“三中心、十環節”專業實訓體系。三中心是指生產性實訓中心、協同育人中心、虛擬仿真中心的建設與完善。十環節是指包含會計基本技能實訓、多媒體會計模擬實操、ERP沙盤模擬實訓、辦公軟件高級應用實訓、金融技能實訓、稅務技能實訓、云財務實訓、辦公軟件高級應用實訓、會計綜合技能實訓、財務管理綜合實訓、創業實訓等十環節的涉及“基本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創新創業技能、競賽、考證”六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3.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主要從基地建設以及運行管理方面著手建設。一是建立數量充足、專業對口、運行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46家企業簽訂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協議,校外實踐教學條件大大改善,深化了實習就業合作,完善了招聘、就業、頂崗實習為一體的長效機制。二是實施雙導師制的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機制。依托合作的企事業單位,推動校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實施雙導師制,共同制定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共同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管理,共同開展實習基地培養人才的考核。
1.建立和完善教師社會服務激勵制度。落實科教融合理念,完善社會服務激勵制度,修訂學校績效工資分配方案和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管理辦法等,推進教師下企業鍛煉、開展社會服務。
2.搭建產學研結合的技術推廣服務平臺,主動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成果轉化。成立社會服務辦公室,組建社會服務團隊,搭建財務管理科研、技術推廣服務平臺,聯合企業科研所,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橫向課題研究。依托校企合作培訓基地、生產性實訓基地、“水利職教集團”等平臺,開展管理咨詢、科研、培訓和技能鑒定等社會服務。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科研平臺服務實踐教學,科研項目引領教學,推動創新人才培養。
1.加強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培養。一是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走出去”發展戰略,加強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簽訂合作培養協議,推進 “3+2”國際合作育人項目。以創新試點班為載體,以創新課程為核心,不斷深化國際視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互派師生交流,制訂學生互訪互換、學分互認辦法,協同制定財務管理專業國際班人才培養方案,采取“雙文憑+雙校園+雙教學的”“三雙”中外學分互任聯合培養的創新模式,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復合型、外向型高級專門人才。二是引進國際職業資格認證,探索按照專業國際認證的范式,開展專業建設。適應國際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CIMA/IFM職業資格認證體系、認證課程標準、教材體系,融入中外人才培養方案、卓越班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卓越班、中外合作班,修訂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探索按照中外合作協議專業國際認證范式,開展專業建設,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通用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財務管理人才。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國際標準制訂,吸引境外學生來校學習,建立海外職業技術教育基地4個。
2.加強國內合作交流,實現學生跨區域的培養合作。一是與國內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開展專業、黨建交流等活動,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互派學生,實現學生跨區域的培養合作。二是積極主辦和參與全國性高職院校同類專業交流研討會、培訓、講座,擴展社會服務領域和發展空間。
通過四年多的建設,專業的師資水平、教學條件、教學管理水平、教學科研水平、社會服務能力、國際視野人才培養得到改善,專業的綜合實力增強。在全省高職院校同類專業中名列前茅,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第三方機構專業排名顯著前移,麥可思評價指標部分建設指標高于雙高校。財務管理專業推進了國際視野人才的培養,增強了國際影響力。
實踐平臺提質進位。擁有省高職教育校內實踐教學基地1個,共青團中央授予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1個,財務云共享中心協同育人基地1個,6個校內實訓室,2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場,校外實習基地46個。
教師隊伍水平提升。擁有“全國優秀教師”1名,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養對象省級2名,“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2名,高技能兼職教師2名。
教學管理水平提升。完成學分制試點、導師制改革,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的項目制教學改革,完善了學分制、項目制、雙導師制的教學管理模式。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獲得省信息化教學比賽二等獎,提升了信息化教學管理水平。
學科競賽成績斐然。獲得省級、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市場營銷技能、財務管理技能大賽等獲得國賽三等獎;會計技能、銀行業務綜合技能、互聯網綜合技能等賽項獲得省三等獎。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項;2018年“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院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獲得國賽二等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5項;主持橫向技術研發項目5項;主持社會規劃、教學改革課題5項;共獲得社會服務收入541.937萬元。
就業質量顯著提升。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5%以上,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識滿足度高,工作與專業相關度高,職業期待吻合度高,就業現狀滿意度高,就業質量穩步提升。
社會認可度大大提升。新生第一志愿投檔錄取率100%;新生報到率高于本校平均水平;畢業生對母校的滿意度和推薦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