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雪 賀旭玲(副教授) 文向陽(山東工商學院會計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5)
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1]。課程思政的核心思想是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把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結合起來,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堂教學,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育一直是會計教育的重要內容[2]。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選課人數較多,影響范圍廣,該課程的思政教育將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但就思政教育如何融入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現有研究探討得較少。因此,本文結合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特點,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使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保持同向同行。
在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專業課程教學目標應寓價值觀引導于專業知識傳授中,堅持知識的傳授與價值的引領有機融合,利用專業課中蘊含的隱性思政教育元素,將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實事求是、家國情懷等貫穿于人才培育的全過程,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會計的目標是為經營決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授課對象主要是經濟管理類學生,他們是未來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成者”。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懂會計、能運用會計信息決策的經濟管理人才。因此,結合目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內容,其知識目標主要包括熟悉并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理解企業主要經濟業務核算方法以及會計信息生成過程,能夠在讀懂會計信息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財務分析,并利用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和決策。
在課程思政教育背景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課堂教學仍應該以知識講授為主,并結合會計學課程特點以及學生不同專業特色,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恰當的教學內容和專業知識點中賦予課程思政教育。會計學課程價值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品格;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和風險意識;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等[3][4]。
課堂是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要載體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將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與專業知識點有機融合,在潤物無聲中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因此,課堂教學設計者要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精神,結合會計學知識單元和課程內容精心構思、使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
目前,在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體系中,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會計基礎理論,二是會計循環(即會計信息生成過程),三是企業主要經濟業務核算,四是財務報表分析。各部分內容均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
1.會計基礎理論。會計基礎理論是學習會計學課程的基礎,對本部分內容的學習直接影響著后續課程內容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的效果。(1)在講解會計發展歷史時,可以融入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學生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2)在講解會計的含義時,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業務與財務之間的聯系。會計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可以看出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各項經濟業務的內容及其資金運動狀況。實務中會計工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記賬、算賬和編制報表。而會計的源頭是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各個具體業務活動。例如,傳統觀點認為,公司資產規模越大,財務狀況越好。實際上,公司資產按照規模可以劃分為輕資產和重資產,很多輕資產公司如互聯網公司、影視公司等,其客戶資源、管理流程等輕資產具有其獨特的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借此啟迪學生應該透過財務看業務實質,關注新經濟和商業模式的變化。(3)在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內容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借助康美藥業、康德新等財務造假案例,通過反面警示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財務造假不再是單純的會計審計問題,而是資本市場系統性誠信危機[5]。通過現實問題啟迪學生反思,將敬業、誠信作為個人職業選擇的基本標準和基本道德準則。在會計監督中融入思政教育,以企業創新過程中的稅收優惠為例講解會計的監督職能。若會計沒有發揮監督作用,則涉及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稅收優惠政策將會受到負面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4)借助會計等式延伸到個人等式,并結合當代大學生超額使用“花唄”和“白條”等現象,啟迪學生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做到資金來源和運用保持平衡,從而培養其理財意識、風險意識。(5)會計核算基礎部分,引導學生建立會計微觀實踐與宏觀管理的聯系。特定階段的會計能夠折射出很多宏觀經濟問題,如我國政府會計一直以預算會計的形態存在,預算會計的記賬基礎是收付實現制。收付實現制相對于權責發生制,容易導致受托責任人的短期行為和自利行為。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政府會計改革,培養其看待問題要有歷史的視角和宏觀的視野[6]。(6)在會計法律制度體系部分,強調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并不等同于相同,我國會計準則的頒布與修訂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密切聯系的,在實現國際趨同的同時,應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理解會計準則修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6]。
2.會計循環。會計循環即會計信息生成過程。(1)取得和填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以及編制報表等整個會計信息生成過程,工作重復繁雜,極易出錯。這就要求學生應具有“工匠精神”,具有嚴謹認真、注重細節、追求卓越的職業素養。(2)在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等內容中亦可融入思政教育,如借助“娛樂圈陰陽合同逃稅漏稅風波”,通過反面案例警示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誠實守信,做個依法納稅的好公民。
3.企業主要經濟業務核算。企業主要經濟業務核算選擇的背景企業是制造業企業,因此從本章開始可以向學生介紹“強國夢、中國2025制造計劃、工匠精神”,并聯系“武漢火神山的光速建設”“2020年中國成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強國夢[4],激勵學生努力拼搏,迎難而上,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另外,在本章內容中涉及很多專業知識點,也可以融入課程思政教育:(1)在現金賬戶核算教學內容中,采用正面引導與反面警示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和誠信品格。(2)在供應業務中引入相關國家政策,如:解讀國家相關政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國資委要求國企兩金(存貨和應收賬款)降壓”“新冠疫情期間,財政部的減稅降費政策”等,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國家政策背后的運行機理。(3)在固定資產折舊等內容中也涉及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比如可以向學生介紹國家為鼓勵制造業企業創新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允許企業對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法,啟發學生思考這一政策在企業是否得到了公允的使用?;蛘咭龑W生思考企業采用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動因及后果,通過這樣的思政教育,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主人翁意識。(4)在講解銷售收入核算時,首先向學生描述“收入造假是財務舞弊的重災區”,如瑞幸咖啡2019年虛增收入22億元,獐子島連續多年收入造假,上演扇貝6年4次大逃亡事件等。然后,開展課堂討論,由部分學生分享自己搜集的上市公司收入造假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收入造假不僅屢禁不止、而且愈演愈烈的根源何在?最后,通過對學生的引導,由學生自己討論提煉出課程思政元素,即:對社會規范的遵守,誠實守信。(5)在投資業務的思政教育中,應培養學生關注綠色投資,注重環境保護,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6)在講解財務成果的計算與分配內容時,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出臺的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等融入課程中,如: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運輸、旅游、餐飲等行業企業,虧損結轉年限在現行結轉5年的基礎上再延長3年,啟迪學生思考國家政策所帶來的社會紅利。(7)在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的計提內容中引入經濟后果觀,引導學生關注企業計提壞賬的動機,以及違規計提帶來的經濟后果,融入堅持準則、實事求是的思政教育。
4.財務報表分析。非會計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向是經濟管理及企業管理部門,他們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需要能夠閱讀財務報表并正確地獲取、利用、分析會計信息以幫助其作出決策。同時本部分內容與經濟社會現實問題、財經熱點密切相關,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因此在講解本部分內容時,可以關聯財經新聞熱點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社會中隱藏的會計信息,鼓勵學生發現社會問題,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通過這種動態性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關于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的認知,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同時,可以要求學生分組選擇現實案例企業進行財務分析并作出決策,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結合、觀察與思考結合、實踐與思考結合,將理論闡釋與現實問題分析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
課程思政教育素材設計控制在5分鐘以內比較合適,對于內容較多、用時較長的素材可以在課前或者課后作為線上學習資源,借助雨課堂、智慧樹、超星等學習平臺共享給學生進行討論學習。課程思政教育素材的挖掘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思政敏銳度和關注度,其來源可以是國家政策、當下時政熱點、社會現實問題,可以是企業案例,可以是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也可以是教師的教學反思、相關領域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等??傊?,作為教師應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理論學習力度,潛心鉆研課程思政的深刻內涵,積累思政教育素材,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的廣度與深度。
在會計學課程課堂教學中,設計者應以學生為中心,了解不同專業學生特點,把握各個專業學生的興趣點,并能夠根據興趣點調整授課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情景教學、啟發式教學、練習式教學等方法,使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融入的形式多樣化。同時,借助雨課堂、超星等學習平臺、微信群和QQ群等線上學習平臺,充分利用現代溝通手段,采取互動式交流與分享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用青年人喜歡的方式把會計專業知識點穿插到課前、課中以及課后,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和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度,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在教學手段上,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文字、動畫、圖片、視頻等結合起來,將枯燥晦澀的會計專業知識點與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合,在潤物無聲中實現教學目標。
如何恰如其分地評估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難點之一。會計學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使非會計專業學生在掌握會計專業知識點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素養,即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效果進行科學考核,一般來說包括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兩個方面,通常期末考核所占比重較大。高等教育必須強化過程評價,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7]。因此高校教師應創新教學考核方式,提高過程性考核比重,實現全過程育人。
過程考核結果體現為平時成績,為更好實現會計學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在過程考核時應追加對思政習題完成情況、參與思政討論情況等的考核,并適度提高過程考核的比重。同時在過程考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客觀公正、公平,教師可借助智慧樹、雨課堂等平臺對過程考核進行客觀記錄,根據學生表現隨時增減分數并予以公布,起到激勵和警示的雙重效果,引起學生對思政學習環節的重視。期末考核環節則應注意形式的多樣化,應體現對知識目標和價值目標實現程度的考核。因此,考試題型在單選、多選、判讀、計算、分錄書寫等客觀題的基礎上追加案例分析等主觀題,并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既可以考察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可以考察學生價值目標的實現效果。
目前,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專業知識教育已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視。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特點及其蘊含的豐富的思政元素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該課程輻射范圍較廣,涉及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經濟等各個專業的學生,因此,課堂教學設計者要根據各個專業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實現會計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