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威 編輯/王亞亞
在離岸貿易模式下,離岸貿易中心往往也是全球貿易運營中心,掌控全球供應鏈配置,對全球貿易發展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發展離岸貿易,不僅豐富了貿易方式,提升了貿易質量,還可進一步提升所在國家(地區)的國際競爭力。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借鑒我國香港(下稱“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離岸貿易的發展經驗,對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具有重要價值。
一是豐富貿易發展方式。以香港貿易發展歷程為例。20世紀50—70年代,香港利用當地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外部的資金、原材料等,大力發展本土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外貿易以本港加工制造產品出口為主;20世紀80—90年代,隨著香港成本上升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之大陸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香港與內地之間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廠”的分工格局,貿易方式由本土出口為主逐步轉變為轉口貿易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后,香港發展轉口貿易的傳統優勢趨于弱化,國際貿易運營網絡優勢凸顯,香港離岸貿易得以迅速發展,并于2000年以后超過轉口貿易成為香港第一大貿易方式。從香港的發展經驗看,離岸貿易豐富了其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充分發揮了香港的資源配置優勢,夯實了其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當前,我國已是全球貨物貿易出口第一大國,本土出口能力較強;同時,隨著港口運營能力的逐步提高,轉口貿易也獲得了較快發展,但離岸貿易發展相對滯后。從全球貿易發展的總體趨勢看,發展離岸貿易能夠豐富貿易發展方式,更好地參與到全球貿易網絡中,并不斷提升在網絡中的位置,對我國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經貿強國具有積極意義。
二是促進服務貿易發展。一方面,發展離岸貿易將擴大服務貿易規模,激發貿易代理、結算、融資、信息服務、展覽展示等多種形式的服務需求,催生新的服務部門,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另一方面,發展離岸貿易可促進服務貿易結構優化,帶動與國際貿易相關的研發設計、物流采購、營銷服務、維修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業的聚集,促進服務貿易新業態的發展,從而帶動服務貿易水平的整體提升。從香港的發展經驗看,香港服務貿易進出口均集中在與離岸貿易相關的運輸、金融、商業服務等領域。2019年,上述三大領域的出口總額達到5242.6億港幣,占比達到65.6%;進口總額達到2874.5億港幣,占比達到45.3%。從我國當前發展階段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型必然需要提升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提高服務貿易競爭力,以更好地適應全球經濟“服務化”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離岸貿易有利于豐富和提升服務貿易發展內容,促進我國貿易方式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是聚集高端運營主體。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強大的貿易網絡和集聚各種生產要素的能力,是離岸貿易發展的重要主體。因此,豐富離岸貿易功能,更利于聚集跨國公司總部或其離岸公司。比如,香港離岸貿易的發展,就促進了金融、保險及其他商務服務業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集聚。據統計,2019年,駐香港的境外公司地區總部數量達到1541家,香港境外分支機構的業務收益及其他收入達到50460億港幣。其中,包括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業以及住宿及膳食服務業,運輸、倉庫及速遞服務業以及資訊及通訊服務業,以及金融及保險、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業在內的三大類行業業務收入,達48094億港幣,占比95.3%。新加坡為推動離岸貿易發展,曾于2001年將“特許石油貿易商”(AOT)和“特許國際貿易商”(ALT)合并為“全球貿易商”(GTP)計劃。到2008年年底,享受GTP政策的離岸貿易公司就達到260家,為新加坡創造了近6600億美元的離岸貿易額和約100億新元的附加值。由此可見,離岸貿易的制度優勢和功能優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進駐,并會對所在地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發展離岸貿易、推動制度型開放、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對加快循環發展、擴大循環規模、提升循環質量等,均具有積極作用。
四是增強資源掌控能力。發展離岸貿易,通過專業的貿易中間商優化、整合供應鏈,加上高效便利的通關物流,專業化的配套服務,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更有效地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提高在全球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國際自由貿易港都從傳統的貨物貿易橋頭堡轉化為能夠有效聚集和配置要素資源的國際貿易中心,在全球供應鏈格局中占據了獨特的位置。結合我國的情況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是新時期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在這些地區發展離岸貿易,不僅能夠提升我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還能夠借助其“境內關外”的優勢,促進離岸貿易與在岸經濟的有效整合,帶動國內供應鏈與國際供應鏈的深度結合,促進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有機融合,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從當前全球離岸貿易發展的實踐看,大部分地區主要從“促”和“管”兩個維度入手來推動離岸貿易健康發展:“促”是促進要素流動自由,給予經營便利和稅收優惠等,為離岸貿易發展創造寬松環境;“管”是加強有效監管,避免離岸貿易對經濟發展構成系統性沖擊。
就“促”而言,主要從以下三點入手。一是促進經營便利。從國際經驗看,全流程賦予企業經營活動便利化措施,有利于推動貿易中間商聚集,構建完善的產業生態,提升離岸貿易規模。比如,香港、迪拜等在投資市場準入方面不限制外資股比,投資者可以對公司100%控股。香港給予離岸貿易結算以充分便利,對結算幣種、資本流動、利潤回流等均未設限;迪拜對離岸市場從業者采取寬松的移民政策,在企業用工方面也沒有國籍限制;新加坡國際企業局在國外設立多個分支機構,助力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國際貿易。二是開放離岸金融。基于離岸貿易的特點,對離岸金融采取更為開放的政策,成為離岸貿易中心的“標配”。比如新加坡實施了取消亞洲貨幣單位20%的存款準備金等政策,并取消了外匯管制,促進了新加坡離岸金融和外匯業務的迅速發展。再比如香港的資本市場完全開放,取消了外匯和黃金管制,本地資金和境外資金可自由流動,境外金融機構與本地金融機構在市場準入、日常監管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同時,為促進相關人民幣離岸業務的發展,香港還放寬了市場準入、信用評級等方面的限制性規定。三是實施稅收優惠。從國際經驗看,稅收水平將直接影響貿易中間商的盈利程度,對其開展離岸貿易的積極性有較大影響。因此,大部分的離岸貿易中心都實施較低的企業所得稅率或零稅率,且免征資本利得稅、利息預扣稅、股息預扣稅和印花稅等。比如,新加坡對獲得 “全球貿易商計劃”資質的企業開展離岸貿易業務時,給與5%—10%的企業所得稅優惠;再比如,香港對普通企業征收16.5%的所得稅,但對離岸貿易企業則免征與之相關的利得稅、預扣稅和印花稅等。簡單稅制和低稅率成為香港吸引全球貿易中間商的重要因素。
就“管”而言,為保障離岸貿易的健康有序發展,實施必要的監管是應有之義,尤其是金融領域的監管。從國際經驗看,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和完善法律法規是加強金融監管的普遍做法。比如,新加坡依托金融管理局統籌負責新加坡的金融監管事項,致力于推動自由開放與有效監管并重,并構建了包括《公司法》《證券業法》等在內的較為完善的離岸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香港則通過《銀行條例》《證券及期貨條例》《保險公司條例》等,加強對企業開展離岸金融業務的有效監管。迪拜特設金融服務管理局(DFSA)對本地金融活動進行統一管理,并通過各種有效方式,構建市場規則,引導企業規范經營。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發展離岸貿易能夠進一步豐富我國的對外貿易方式,增強國際貿易功能,提高貿易發展質量,提升對全球貿易的掌控力和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同時,鑒于我國對外貿易體量龐大,發展離岸貿易的進度、方式、程度、區域等則需統籌謀劃、科學設計,方能使其更好地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一是加強制度設計。應在充分學習借鑒國際通行做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稅收、金融等核心制度做好科學設計;認真研究制定離岸貿易企業的所得稅政策及其他相關稅種的減免措施,增強我國離岸貿易發展的吸引力;科學制定離岸賬戶管理措施,采取“內外分離”的模式,在加強對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分類監管的同時,為企業融資、結算提供便利支持。
二是培育開放平臺。充分發揮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的先行先試作用,選擇部分交通、信息網絡發達,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試點離岸貿易,穩步推進離岸貿易發展制度創新,在資金、人員、信息流動等方面深化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探索進而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離岸貿易發展體系和監管制度;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實際情況在更大范圍內復制、推廣。
三是聚集發展主體。香港的發展經驗表明,貿易中間商在離岸貿易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是管理、整合和優化供應鏈的重要力量。鑒此,應著力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國際知名的專業服務提供商進駐,補齊發展短板,豐富貿易、金融、商業服務等企業類型,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同時,著力解決影響離岸貿易發展的制度型障礙,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內外資主體發展創造便利條件。
四是提升服務水平。對標國際先進經驗,積極構建更加自由便利的管理體制,為企業的資金進出、信息溝通、人員往來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務支撐,增強我國發展離岸貿易的“服務”吸引力。鑒于離岸貿易涉及的管理部門較多,可建立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加強政策協調,為要素自由流動提供有力支持,實施包容審慎監管。
五是加強數字賦能。充分發揮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先發優勢,賦能離岸貿易發展。一方面借助大數據,充分整合全球貿易發展信息,促進離岸貿易相關業務領域、業務環節的有效銜接,推動形成更加先進、高效的業務發展模式;另一方面,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離岸貿易業務流程管理和風險管理,形成更加科學的預測預警體系,保障其持續穩定發展。
六是防范化解風險。構建與離岸貿易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采取有效方式,設立“防火墻”和“隔離帶”,確保離岸貿易發展不對國內經濟體系造成系統性沖擊。同時應針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好應急預案,在推動離岸貿易發展的同時,有效保障國家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