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鐵龍
近年來,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國有企業資產規模日益壯大, 企業資產管理的難度持續增加。 新形勢下, 如何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 降低國有資產流失風險是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在國有企業當中, 應收款項和固定資產占據了極大的比重。有些企業應收賬款、預付賬款、 其他應收款等各類應收款項賬面余額占資產總額的比例超過50%,成為國有資產最主要的構成部分。 如不及時清理、追繳,就可能形成壞賬, 給企業帶來損失。 有些企業固定資產的管理依然采用手工管理方式, 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低下, 無法形成有效的數據報表和決策依據。 尤其是部分單位價值較低、數量較多的資產,由于無法得到有效的監管,容易造成損壞、 廢棄或者丟失,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
應收款項和固定資產占資產總額比重過大, 使營業周期延長, 加劇了資金周轉不足的困難, 導致大量流動資金沉淀在非生產環節上,造成現金短缺。 長此以往職工利益無法保障, 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難以開展, 嚴重影響到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企業按照權責發生制確認收入,形成應收賬款。如果應收賬款長期無法收回,雖然賬面增加了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 但并未形成實際的現金流入, 反而使企業不得不運用有限的流動資金來墊付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增加了企業的稅費負擔, 加速了現金流出, 極有可能造成資金鏈斷裂。
1.部分應收款項賬齡較長,難以追回。有些國有企業成立時間較早, 長年累積形成的應收款項數量較多,金額較大。 由于早期的“粗放”管理, 對應收款項沒有建立明確的催收機制, 隨著相關業務人員出現離職、換崗、退休等情況, 沒有做好相應的交接工作, 新接手的業務人員對之前形成的債權不夠熟悉、相關材料欠缺,導致出現應收款項長期掛賬、 無人問津的情況。
2.未建立往來款項日常核對機制。 掛賬金額是否準確是企業未來追償債權的重要依據, 只有建立往來賬項的日常核對機制, 才能確保企業在未來追索債權中處于有利地位, 但在實際管理中依然存在眾多問題。 從外部核對來講, 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發出的詢證函, 相關部門沒有及時督促對方單位進行核對,回函率較低,導致無法確認賬面相關債權、 債務的掛賬金額是否準確。 從內部核對來講, 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通常使用不同的軟件系統, 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因為人工操作失誤等原因造成的數據不一致情況, 如果不及時進行對賬, 雙方差異將會越來越大。
3.應收款項管理制度不夠健全。 雖然應收款項數額較大,在資產中占比較高,但有些企業對于如何加強應收款項的管理并未出臺行之有效的制度, 或者有章不循形同虛設, 對形成應收款項的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的職責劃分不清, 應收款項管理流程不夠明確, 獎懲機制不夠完善, 造成管理效率較為低下。
1.資產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傳統的手工管理模式只是對固定資產的相關信息進行必要的登記, 并不能做到有效規范管理。 對于某項使用頻率不高的資產,可能某一部門已經進行了購置,使用數次之后閑置。其他部門需要使用時再次提出購置申請, 作為固定資產管理部門不能準確判斷出是否已購置過該類資產以及目前處于何種狀態, 極有可能會導致重復購置情況的發生,造成資產配置不合理, 資產閑置等現象。
2.盤點費時費力,缺乏有效監管。 固定資產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清查盤點,以確保賬面資產信息與實際情況相符, 但隨著企業資產規模的日漸龐大,手工盤點工作量大, 出錯率高的問題日益凸顯, 資產賬、卡、物不符的現象時有發生。 另外,固定資產的日常監管工作難度較大,采購、入庫、領用、調撥、修理、報廢等管理流程復雜,傳統的手工模式難以實現全過程有效監管。
3.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部分大型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數量龐大、 類別繁多,部門之間調撥頻繁,但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相關人員管理工作流程不夠規范,資產購置后無驗收、調撥無手續等情況時有發生。“該誰管、誰來管”的權責劃分不明確, 導致出現問題經常推諉扯皮。
目前對國有企業的績效考核仍沿襲傳統的模式,更多的側重于盈利指標以及保值增值指標, 對資產的管理實效和質量未能給予科學、客觀、 準確的評判和激勵措施, 從而導致企業對資產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 動力不足。
要真正管理好應收款項以及固定資產, 需要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 財務部門與資產管理部門及使用部門的相互協調、共同配合。但目前大部分企業部門之間各自為戰,導致管理流于形式,沒有形成部門協作、優勢互補、信息互通的有效管理機制。
雖然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但依然有部分企業員工法律意識較為薄弱,例如,簽訂合同不夠嚴謹,雙方責任約束不清,合同條款模棱兩可, 對債權有效追訴期一無所知, 對長期掛賬的應收款項可能導致的國有資產流失風險認識不足。
1.事前預防,提升法律意識。 進一步強化員工的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做好普法宣傳, 學會利用法律手段捍衛國有資產的完整。例如在掛賬債權即將超過三年有效追訴期時, 可通過發送律師函等方式確保追訴權利得以延續。此外,在簽訂各類合同時, 務必加強對合同條款的審核, 明確雙方責任和義務,對付款方式、付款期限、 違約責任等條款重點核查, 必要時提交專業法律機構審核后再行簽訂。
2.事中控制,強化日常管理。 首先,業財融合、共同清理。 形成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 “梳理—反饋—跟蹤—反饋”的閉環管理機制,并將其作為流程化、 常態化的管理工作, 從而降低財務和管理風險。其次,建立往來賬款日常核對機制。 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定期核對應收款項數據是否一致, 并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 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更正, 確保數據準確。最后,加強應收款項監控,形成預警機制。財務部門定期對應收款項進行賬齡分析, 及時將超過1 年的應收款項提供給業務部門, 提示業務部門開展重點清理,減少應收款項存量。
3.事后催收,建立應收款項長效管理機制。首先,建立行之有效的應收款項管理制度。 強化往來款項管理責任, 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為應收款項清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制度依據。 其次,建立與績效掛鉤的考核機制。誰形成誰負責催收,進一步細化分解催收任務,將應收款項催收與績效考核緊密掛鉤,明確獎懲規則,充分發揮協同效應,變壓力為動力,有效調動責任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精細化管理。 隨著企業資產規模的日漸龐大, 手工管理方式已無法滿足日常工作的要求, 企業應當積極推動信息化建設, 使固定資產的管理逐步細化到資產使用的部門、 細化到具體的崗位和個人,實現固定資產從采購、入庫、領用、調撥、修理、報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從而有效提高資產使用效率, 達到精細化管理的目的。
2.引入移動掃描技術,提高盤點工作效率。 針對手工盤點費時費力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 通過引入條形碼移動掃描技術, 實現固定資產清查盤點的自動化, 有效降低人工出錯幾率。移動式掃描技術將盤點工作各級責任主體聯系在一起, 將孤立的計劃下達、 資產盤點、 結果上報、 數據分析升級為盤點工作的全過程控制,自動推進、環環相扣, 極大地提高了盤點的工作效率。
3.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促進管理規范化。首先, 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 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明確劃分部門職責,細化管理業務流程, 讓各部門能夠各司其職地做好固定資產管理。其次,應形成財務部門、資產管理部門、資產使用部門共同協作、 相互制約的監管機制, 共同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 形成一整套完備的制度體系, 從而達到規范化管理的目的。
綜上所述, 國有企業必須深刻認識到資產管理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把資產管理作為一項長期重點工作來抓,從企業各個層面、各個維度來進一步提升資產管理水平, 實現國有企業資產的科學、規范、高效管理,為加快高質量發展、 助推國有企業做優做大做強, 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