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俊
(青海省海東市教育局 青海 海東 8107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其中提出了很多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列舉出了很多值得反思的問題。在初中的物理實驗教學中,如何將新課程理念更好的融入到物理教學中,是當前所面臨的一個新問題,結合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相關要求和當前實驗教學的現(xiàn)狀,單方面的認為,要想更好的改變教學觀念、教學實驗以及驗證實驗和手段等,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合作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1 由老師單方面的灌輸轉為老師引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初中物理中,老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1]??v觀以往傳統(tǒng)的物理實驗教學,大多數(shù)都是老師按照教材直接向學生進行講解,而新課程要求為學生設立相關的探究實驗作為其必要的教學條件,老師應該不斷的挖掘教材當中可提供的相關素材。其中,對所探究的問題難度還要恰到好處,要符合學生當前的學習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鞏固好進行科學探究等實驗所需要的必備基礎知識。雖然實驗器材短缺是目前物理教學中最常見到,也是最大的困難,但我們老師還是要從根本上轉變這種觀念,科學合理的引導每一個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實驗。例如,在學習大氣壓強時,我們可以利用空的水瓶來展開相關的實驗,材料簡單,并且實驗現(xiàn)象明顯,操作還沒有危險性。在探究浮力實驗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空水瓶和乒乓球制作簡易的教學演示器材。而對于溫度計的實驗探究,教材上采用的是廣口瓶和玻璃管,而我們則可以采用小的玻璃瓶與透明吸管來模擬溫度計,并將實驗改成學生分組進行,進一步的提高實驗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
1.2 轉變老師演示實驗為學生動手實驗。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扮演的是一個傳播知識的角色與長者的角色,而在實驗教學中也是如此的,老師在講臺上講解演示相關的實驗,學生在下面觀看學習。但伴隨新課程理念的推進,現(xiàn)代的教學理念要求將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手能力放在首位,認為老師的主要作用是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幫助者以及示范者。老師一人單獨的演示,過分的強調了老師的主導地位,從而忽略了學生才是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沒有很好的發(fā)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就需要改變這樣的狀況,課堂實驗演示以學生作為主體,老師作引導和解惑,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中的各項實驗活動,同時還能進一步的將所學知識進行應用,鞏固知識點,還能發(fā)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效果;其次,這樣的教學方式,還能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探索中獨自解決問題,還能獲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升華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效果。
1.3 從驗證實驗向探究實驗轉變。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學實驗,大多數(shù)都是以驗證實驗作為主體,而在新課程標準下的物理實驗大多數(shù)都以科學探究的形式出現(xiàn),科學探究實驗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關鍵突破口,將實驗教學和探究學習科學的結合起來,不僅能讓學生可以更好的獲得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為關鍵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方法以及具有邏輯嚴謹?shù)目茖W思維,從而能更好的促進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提高學習興趣,這是新課程改革最大的特點。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已經將大多數(shù)的實驗修改成了探究性的實驗,并且在教學中還采用了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另外,在整個實驗中,最大限度的從教學主體方面去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盡可能多的給學生創(chuàng)造實驗探究機會,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索中感受到物理實驗的魅力,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物理實驗教學質量的提升。
隨著初中物理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有效教學越來越深入人心[2]。物理課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其具有十分強大的動手能力。物理課程演示相關的實驗,其主要特點就是結合教材上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由老師進行操作和演示,其作用就是將一些比較抽象,難以直接理解的物理概念通過相關的規(guī)律,從而生動形象且具體的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還能順帶將老師的感情、操作方法、思維方式、操作技能以及科學作風等生動具體的呈現(xiàn)出來,能讓學生更深刻,更直觀的感受到所學知識,從而更好的促進對知識點的掌握。以往有句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一做”,要想實驗效果能夠更加具體且真實富有特點,讓學生在形成核心物理素養(yǎng)之前,了解到物理的有趣性,加深學生對物理的感受,除了老師在臺上演示之外,還應該讓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例如在學習到初中八年級摩擦力這一課時,可以采取以下步驟進行演示:
第一步:根據(jù)生活體驗認識摩擦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帶入課堂學習中。)
第二步:根據(jù)二力平衡,用彈簧粗略估算水平運動物的滑動摩擦力。(引導學生將知識點聯(lián)合應用,鞏固知識點的同時,鍛煉動手能力)
第三步:通過實驗探究,探索改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方法(深入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步:認識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將問題帶回生活,與生活結合,促進學生進一步的應用所學知識。)
第五步:摩擦力的存在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進一步深化問題,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看法,培養(yǎng)理性思維。)
通過這樣逐步深入的教學演示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更清晰的認識到實驗原理以及意義,同時還能培養(yǎng)它們自身獨特的見解,這對學習物理來說是十分有幫助的,促進學生從物理知識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轉變,實現(xiàn)認知上的第一次飛躍,強化所學概念,進而加深對物理規(guī)律和本質的認識和學習,鍛煉學生觀察思考問題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思維的養(yǎng)成。
在當前許多發(fā)達的國家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德國物理教學界有著這樣的一個說法,“沒有進行實驗演示的課程,不算一堂成功的課堂”,因此德國在物理教學課堂上,大多數(shù)教師除了極少數(shù)的理論課程之外,每堂課程都會進行多個物理實驗演示。而美國的物理教師也同德國相似,也非常重視物理課堂上的實驗演示,雖然課堂演示實驗沒有德國那沒多,但也有實驗演示。而這些演示大多都是老師自己設計的。因此,根據(jù)以上種種資料顯示,國際物理課堂上正在流行一種趨勢,即判定一堂物理課程成功與否,其與課堂上進行的實驗數(shù)量和質量相關。因此,老師不僅要根據(jù)課程標準進行相關的實驗演示,同時還要促進老師邊演示,學生邊跟著學習的有效落實。
實驗環(huán)節(jié)是初中物理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優(yōu)秀的實驗設計能有效的提升學生動手思考能力[3]。根據(jù)現(xiàn)代教育學心理研究資料的顯示,學生在進行實驗學習的過程中與科學家探索的過程其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樣找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物理實驗課程不僅作為其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更作為一種特殊實踐的過程,讓學生在實驗展現(xiàn)自身的才能,進一步的發(fā)現(xiàn)自我,如果離開了這個過程,那么便談不上對學生真正的發(fā)展。此外,合作學習也是當前許多國家所通用且最具成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它以小組為學習單位,組員之間互相幫助學習,不斷的碰撞出思考的火苗,從而達到共同學習的目標。同時,分組學習還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學生的作用充分的展現(xiàn)出來。一般合作分組方式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在分組探究學習時,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內容。
3.1 課前引導。課前引導,因為初中生剛剛接觸到物理,所接觸和掌握到的知識都不全面,因此每做一個實驗,都要進行相應的課前引導和指導。例如利用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查閱與實驗相關的信息內容,初步的了解實驗內容。例如,我們在學習到《小孔成像》這個實驗時,首先,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解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相關實驗器材的準備,然后通過分小組討論的形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其中應用到了哪些物理特性,從而在實驗中帶有針對性的進行相關實驗,充分的發(fā)揮出團隊的優(yōu)勢,這樣的學習方式遠比老師直接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3.2 分工合作。在將具體的實驗確定之后,就可以進行相應的實驗了,小組之間進行明確的分工合作,如果在實驗中遇到較難的問題,一部分同學可以請教老師,而另一部分同學可以查閱相關的實驗資料,做到人人動手,人人學習的效果。實驗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意見分歧,這時就要冷靜的分析,總結出其中有用的知識,老師也可在一旁指點引導,然后解決問題,又出現(xiàn)新問題,再次解決,如此反復,不僅能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能最大限度的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一舉多得。
3.3 結果的展示。在實驗成功完成之后,就是展現(xiàn)實驗的最終效果。首先,每個小組對所做的實驗進行相關報告,然后老師來進行評選,其次,總結小組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通過老師來進行相應的點評,并作出書面評判,其評判的標準一般為實驗方法是否科學、裝置是否達標、效果是否理想等三方面,同時還可以結合團隊是否具有協(xié)作精神,結論流暢與否來進行側面的評判,從而劃分為優(yōu)秀、良好、一般三個層次,將良好及其以上的展示到教師公示出,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物理作為一門科學性和實驗性都很強的學科,在鍛煉學生動手思考能力的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