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芬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 寧德 352100)
音準對小學生合唱音樂的學習舉足輕重,小學音樂合唱可以幫助小學生塑造活潑開朗的性格,樹立對音樂學習的信心,那么培養小學生的音準可以保持他們對音樂的熱愛,讓學生學會如何欣賞音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明確合唱音準對小學生的教育意義,找到小學生在合唱中音準問題形成的原因,并研究小學生合唱中音準培養的有效對策。
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它與獨唱不同,合唱可以增加學生的智慧,提高合作能力,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通過合唱經典的歌曲也可以提高語文素養,提高朗誦的水平。學生想要學習音樂,首先要學習音準,學習音準是學習音樂的敲門磚,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如果沒有音準,唱出來的可能不再是音樂,而有可能是噪音。沒有音準,音樂就會失去美感,更無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音樂對學生來說只會變成一門枯燥的課程,同時音樂教學也就失去了意義[1]。
2.1 學生音樂感存在差異,音準差的,發音不對的忘詞的,多練習。手指有長短,樹木有高低。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存在,所以學生的音樂感也會有所不同,有的學生對旋律、節奏等方面的感知能力更強,經過教師指導便可以唱出美妙的音樂,但是有的學生先天五音不全,不能正確的把握音樂的節奏,經常唱歌跑調,在合唱中不能和其他學生做到步調一致,那么,這些學生就需要后天加倍的努力。還有學生對歌詞的熟練程度也會影響到合唱時的音準,唱歌時學生忘詞會影響學生的發揮,合唱中唱錯歌詞會顯得特別突兀,學生就會感覺難堪,便失去對音樂的把控。所以,在合唱中每位學生都要把歌詞爛熟于心才能合唱的效果。對音樂感差的學生,教師要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在不斷訓練下達到更好的合唱效果[2]。
2.2 教學誤導。在音樂學習中,由于缺少音準知識的,在合唱中,就會把唱的不好的問題都歸結到沒有好好練習、對歌詞的熟練程度不夠、聽的次數太少等等原因上,通常會忽視個別學生音準差的問題。如果教師缺乏對學生音準問題的關注,學生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也無法及時糾正。還有一些教師發現了學生的音準問題,但是認為對于小孩子來說,音準存在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必進行糾正。還有一些教師本身的教學能力不足,發現學生有音準問題但是不知道如何進行糾正,就讓這些問題不了了之。這些都是對學生的誤導。所以,音樂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關注學生的音準,能夠發現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不足,并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提供正確的指導。
2.3 外部因素影響。小學生音樂合唱音準問題受外部的影響也特別大,如一首歌可能會有很多人翻唱,就不會不同版本的伴奏,同學們既有可能對更改旋律后的歌曲更加熟悉,因此,在學習原唱的時候,很容易改不過來,造成音準問題。沒有選擇一個合適的指揮手也會對學生音樂合唱時音準產生影響。另外歌曲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選擇合適的歌曲和學生們的努力同等重要。比如在一個合唱團里男孩子比較多,選擇一首音調比較高的歌曲,男生的聲音比較低沉就會比較難唱。
2.4 學生身體發育。每個人都會經歷變聲期,女生在13-15歲,男生在14-16歲時,因為喉頭、聲帶增長而伴隨的聲音不自然、音域狹窄、發音疲勞、局部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從而導致說話、唱歌時的聲音與兒童時代不同。女孩的喉部變得狹小,聲帶較短、較薄、振動頻率高,所以音調較細潤如水;男生的喉內的空間相對較大,聲帶較寬、較厚,所以音調較雄渾而粗獷。變聲期間不宜過度使用嗓子,而且變聲可能會影響學生對音準的把控[3]。
3.1 訓練學生氣息,提升音準穩定性。要把一首歌唱得完美首先就要學會如何呼吸,不能正確得呼吸,就可能跟不上節奏,該換氣的地方不會換氣,就會出現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的情況。呼吸對于音樂情感表達也特別重要,呼吸不僅決定學生的發聲,還影響情感的流露。
所以,要訓練學生氣息,提升音準的穩定性。
練習呼吸的方法有幾種,一是慢呼慢吸,在練習的時候首先要放松,身體稍微向前傾斜,頭擺正,把體內的余氣全部吐出。小腹微收,舌尖抵住上腭。兩肋向外擴張,小腹逐漸緊張,吸氣至七八成滿,調整吸氣肌、呼吸肌地控制感覺,控制一兩秒,然后緩緩吐氣,使氣息均勻而緩慢地呼出。按照這個步驟反復練習,呼氣的時間要逐漸的延長,直到能達25-30秒。慢吸慢呼在早晨練習的效果最好。二是快吸慢呼,很快的把氣息吸入我們的肚子里,然后再慢慢的、盡量拉長的呼出,快吸慢呼可以鍛煉學生的肺活量,培養學生氣息的耐力。三是快吸快呼,先用最放松的狀態嘆一口氣,即吐氣,然后吸氣進腹部,然后再吐氣,這樣一直循環反復的練習,漸漸的找到用腹部吸氣、憋氣和吐氣的感覺。可以小聲有力度的練習“嘿”“哈”“嚯”,小聲有力道的喊“一、二、一”。四是慢吸快呼,用鼻子吸氣,吸的時候肚子向外用力,緩慢的吸氣,稍作停頓,吐氣時嘴巴聚攏,小腹用力,快速的呼出,盡量做到吸氣的長度是呼氣長度的2倍。
3.2 “輕聲”歌唱,有益于掌握音高。實踐證明,輕聲唱法是學習唱歌,把握音準的一個特別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氣息。輕聲唱法因為聲音比較輕、小,所以學音樂時會比較自然輕松。也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嗓音[4]。
輕聲唱法包括幾個階段:一是哼唱,哼唱是音樂教學中特別常用的方法,學生利用哼唱的方法可以找到發音的感覺,哼唱的方法有開口和不開口,不開口哼唱如m,開口的ng,利用哼唱方法可以緩解疲勞,感受聲音的共鳴,有助于掌握音高。二是小聲唱,學生們利用哼唱學會了音樂的旋律后,可以小聲的唱,小聲唱出來可以檢驗自己是否能完整的唱出這首歌,在感覺不會的地方多加練習,也避免了大聲唱的尷尬,跟著原唱學習的時候小聲唱可以及時的發現自己的哪些音和原唱的拍不一致,檢驗自己有沒有搶拍或者漏拍。在經過長時間的練習,發現自己學會了一首完整的歌曲,也有利于建立建立學生的自信。三是假聲唱,每個人都會使用假聲,這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高音上不去的問題,如果不使用假音,很多歌曲,我們長的音調比較高的地方的時候會有喉嚨發緊的感覺,不管怎么努力都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那么就可以真假音混用,提高我們的音調。
如果想要呈現一場完美的合唱,就離不開一個有領導力的合唱指揮,合唱指揮是合唱團的中心,也是音樂的表演者,它肩負著整個合唱的情感發揮,表演的美感,好的指揮員可以給整個團隊帶來自信,所以不好的指揮就會讓整個表演失去美感,把整個團隊的節奏帶偏。所以要科學的選擇一個指揮,他就需要有好的聽覺,能把握住整首音樂的節奏,用自己的身體語言帶動大家用歌曲表達情感。有了一個好的指揮之外還需要恰當的歌曲,對于學生們來說,并不是每一首歌都適合用來合唱,也不是任何一首適合合唱的都適合他們。選擇合唱的一定是要能抒發群體感情的歌曲,小學生一般就是愛國、勵志的歌曲,然后確定是否適合所在的合唱團唱,還需要確認一下男女比例,因為男孩和女孩的唱的聲調不同,對于一些高音,女生唱的歌對于男孩子來說可能會比較困難。歌曲的曲調的變化也不能太多,學生們不好掌握。但也不能太平,那樣無法表達感情,會讓人聽起來比較乏味[5]。
3.3 重視旋律的起始音。音樂是一個從穩定到不穩定再到穩定的過程,所以將其分為起始音、經過音和延留音。起始音是音樂開始時的穩定狀態,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音都可以作為起始音。在大調中,音的穩定性排序為1356247,在小調中,音的穩定性排序為6132475。在大調的歌曲中,我們幾乎都會用C和弦來開始,因為它比較穩定。在大調為主旋律時,我們經常用的起始音就是135,而在小調中,我們常用的起始音就是613,這樣就會有起始的感覺。在合唱時,有兩種開唱的方式,激起和舒起,開始唱時要先慢慢吸氣,先出氣再出聲,確定好發出聲音的音高和音量,第一句歌聲出來就奠定了整首歌的基調。所以起始音也是尤為重要的。培養小學生的音準就有助于準確的把握旋律的起始音。
小學音樂合唱中音準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積極的培養學生音準,研究有效的學習方法。好的教師能讓學生受益終生,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與學生溝通,糾正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音樂感,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讓學生能夠的得到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