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敏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正榮小學 福建 南平 353000)
音樂教育的核心基礎在于技能的培養與指導,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音樂的學習而言,教師既需要維系并發展其音樂的喜愛之情,亦需要重視學生基本功的訓練,然而如何將其有效衡量并落實于課堂之中,則為現階段教師不斷探索的方向。立足現時期新體系背景,針對于小學生音樂節奏及聲感部分的訓練,教師可自體驗、多元趣味訓練以及創編創造等展開教學活動,以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其中并積極主動的接受知識,從而實現節奏及聲感的有效發展。
1.1 教導太急。對于低年級段學生來說,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節奏和聲感,教導學生歌唱技巧,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音準進行優化和糾正,但低年級小學生懵懂無知,對于音準、音階、聲感等把控不到位,一些教師的教育太過急躁,學生恒拍都抓不準,就讓學生去感受節奏,只會事倍功倍,還需要循序漸進教學才行,一些教師需要反思自己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存在的急躁問題。
1.2 教導較為單一。當前小學音樂課堂上為培養學生節奏和聲感的教學比較單一和生硬的,教師一般會采取多維訓練的方法,來加強學生的感受,一些新教育體系下的先進教學理念比如說利用學生體態律動、游戲化教學等還未落實,可能會導致學生的教學興趣進一步下降。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對當前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創造多元化教學體系。
1.3 學生融入不了。對于節奏和聲感的認知和感受,是一種“悟”的過程,進步曲線不會是直線。大腦接受大量新信息后,總是需要反芻好幾遍才能產生自己的理解,對于節奏和聲感的教學,并不是教師告訴學生節奏是怎樣的,歌是怎么唱的,而是學生自己感悟音樂的不同特點,只有學生心情愉悅、融入到其中才可以感受不同音樂的特點。但存在的問題在于一些學生害羞或膽怯,遲遲融入不到節奏和聲感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對這方面進行考量才行。
2.1 體驗恒拍,感知節奏和聲感。恒拍是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其音樂的節奏及聲感的有效方式,其是以引導學生在一定的互動中通過練習而逐步實現的。這一方式相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能夠更好地調動其興趣并積極的接受和展開練習,因而教師則可將此應用至音樂節奏及聲感的教學訓練中,基于學生生活當中更為熟悉的節奏,以使其逐漸把握恒拍,進而在其參照引導下,通過游戲的方式,進一步體驗恒拍,以增強其音樂節奏及聲感[1]。比如,在二年級《大鐘和小鐘》的教學中,教師則可先將鐘表中的滴答聲播放給學生,進而讓學生在進一步增強了這一節奏的心理和拍之后,則可引導其借助拍手、用鉛筆敲打桌邊等方式,讓其模仿并感受其中的節奏。此時,學生的模仿速度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可據此引導其依據其拍打的速度進行歌唱。這樣一來,學生在歌唱時則會發現自己的唱歌速度與拍打速度不相匹配,這時教師則可引導學生嘗試調整其演唱的節奏,以維系拍打與歌唱的恒拍感,從而增強其音樂節奏。
2.2 豐富訓練,強化節奏和聲感。通常情況下,訓練的過程往往是單一且枯燥的,尤其低年級學段的小學生更是易于感到乏味、無趣。因此,豐富的訓練方式亦是教師需積極探索的重要內容。在訓練學生的音樂節奏及聲感過程當中,除上述的恒拍體驗式教學之外,還可設計組織開展如卡農式節奏訓練、聲勢節奏訓練、樂器伴奏訓練...等。期間,教師可依據不同的音樂進行靈活選用,以維系小學生的新鮮感與體驗感,使其能夠不斷地發展其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在積極熱情的影響下,進一步實現音樂節奏及聲感的強化訓練。例如,在卡農式節奏訓練當中,即可借助于“卡農”這首樂曲作為訓練的背景音樂,進而引導學生借助于手腳等方式,讓學生在拍手、拍腿、跺腳等練習方式中逐步掌握音樂的節奏。期間,教師則可設計分組交換練習的活動,以鍛煉學生的音樂節奏反應能力,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節奏及聲感。再如,在聲勢節奏訓練過程當中,教師則可結合學生的日常行為所產生的聲響展開教學指導,如引導學生模仿不同的聲音,如掃地聲、翻書聲...等等,使其在模仿中感受其聲音的節奏。在樂器伴奏訓練中,則是直接以借助樂器聲音的方式,展開節奏的訓練。通過不同形式的訓練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夠更為積極地融入其中,不但能夠增強其音樂的學習體驗,亦能夠增強其節奏及聲感,使其更為深刻的認識和聲,夯實音樂基礎。
2.3 創編旋律,鞏固節奏和聲。音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節奏,是小學生在學習音樂基礎中的重要部分,通過音調的不同融入,則會構成不同的旋律,在此過程當中,教師則可借助于多聲部的練習、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聲感等的方式加培養,即和聲感。然而這一技能的培養需要依據一定的教育方式逐漸實現的,如從整體到局部、從理性到感性等等[2]。因而在此過程當中,教師則可通過旋律的創編,并指導合唱訓練的方式,以促使學生有效實現。例如,在二年級下冊《調皮的小鬧鐘》的教學中,教師則可依據這一歌曲展開節奏的創編,并組織學生通過打節拍的方式逐步建立恒拍感,進而再逐步融入相應的高音展開訓練。通過這樣的方式,以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節奏和聲效果,使其更好地提升其對于音樂的聲感及節奏。同時,這樣的方式亦是具有一定的互動性與趣味性,更為適應小學生的發展規律,有利于其進一步增強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實現音樂技能的有效鞏固。
2.4 尊重以及利用學生的體態律動。在培養學生節奏感和聲感的時候,教師應該首先尊重學生的體態律動,當學生感受到音樂作品中的節奏和聲感、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美,他們的手腳會情不自禁的擺動,又或是點頭、跺腳、彈指、全身無規則扭動等,這都是學生融入到音樂感知中的體現,是感知到音樂力量的自然反應,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體態律動和歌唱表達。其次,教室應該善于利用學生的體態律動,告訴學生敢于表現,不用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可以運用體態律動來抒發自己感知音樂作品的第一感覺,,點頭、拍手、敲打桌子、拍皮球等都是可行的,在更為靈活、豐富的活動下,充分調動學生的音樂情緒,使其更好的從中感知節奏和聲感。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賣報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跟著唱譜子,拍手打節拍,跺腳打節拍,進而讓學生更好的體驗音律的特點。
2.5 以“唱”代“感”。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除了給學生講解音樂的大致種類、音色、升降調、表現形式等,也可以帶領學生去唱去練,在開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聲感和節奏感,這樣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和參與度,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就需要教導學生歌唱技巧,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學唱首先抓音準,其次抓節奏,兩點做好已經夠了,先從唱譜開始,再進行唱歌,唱譜盡量讓學生每個音都要唱,有升降記號的地方尤為注意,把升降號也唱出來,很多時候唱譜有些學生是沒有音準可言的,但唱的音不對也要唱,音準不對可以慢慢調整,同時通過多媒體教學模式展示一些教學音視頻,引導學生學唱。另外,也可以展開音樂劇表演,其內涵不僅是唱,更是演,通過特定場景下不同角色的語氣、語調等,來促進學生掌握節奏和聲感。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音樂下冊第四單元“小小音樂劇活動”中,表演《蝸牛與黃鸝鳥》音樂劇,就是很不錯的表演曲目,讓學生分成小組來展開,每個小組成員扮演不同角色,要求學生展現出不同角色的特點,小組成員配合完成音樂劇表演,小組間競爭看誰表演得最好,這樣的學習輕松且有效。
2.6 游戲化教學,激發學生潛力。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為寓教于樂,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化教學,開展音樂游戲,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潛力,讓學生在玩耍中學習,在玩耍中提升聲感和節奏感,也不失為一種非常好的教導方法。例如教師在教學《幸福花兒開心上》合唱時,教師可以將這首歌曲劃分幾個段落,讓學生通過接力唱的形式展開,讓每個小組負責唱不同的段落,最后全班合唱。例如展開比如音高音準訓練游戲,教師創造一個音高音準,然后讓學生分辨音高音準,或者根據歌曲中的升降調來講手臂升起或放下,用來鍛煉學生的音高音準如果學生猜對了,則給與一定獎勵,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搶凳子”的小游戲,在節奏感的游戲中加深幼兒對音樂節奏感的感知。
2.7 反饋與缺陷管理。反饋與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對學生的節奏感和聲感表現進行觀察和了解,將觀察到的內容反饋給學生,鑒于小學生承受打擊能力差,不要批評學生,當學生不會的時候要有耐心,要多指出學生的優點。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在節奏感和聲感方面的問題,并且知道應該怎么去訓練。
另外,在對學生有深入的了解之后,進行差異管理會簡單很多,首先,對于不同學生可以進行適當的教學資源傾斜,對音樂素養較差的學生投入更多關注、更多交流、更多提問;其次進行缺陷補足教學,在進行某一音樂素養教學時,多提問,多關注在這一方面有缺點的學生,補足缺陷,例如對節奏感不強的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多提問,讓學生多感受,肯定與鼓勵,提升學生音樂自信心。
總的來說,小學生在節奏感與聲感方面存在不足,在面對低年級小學生的音樂節奏及聲感訓練時,教師則需積極探索更為科學有效的指導方式,不易操之過急,而應該從恒拍做起,慢慢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聲感,結合小學生的發展規律,使其能夠在科學指導下,更樂于學習訓練,不斷地增強音樂興趣及能力,從而提升其音樂的基本技能,為其今后個性、藝術等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