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 云南民族大學
瑜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印度河流文明。瑜伽梵文單詞為“yoga”在瑜伽經中對瑜伽的解釋為“yoga chitta virtti nirodhah”,其中文意思為,瑜伽就是約束心靈的變化。
“正念”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教,當時被記載為“sammā-sati”,其本意是指內心的平靜與專注。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正念被翻譯為“mindfulness”后來隨著Kabat-Zinn博士的提出而被人們廣泛認知。
正念(Mindfulness)是指完全專注于當下并且對當下事物完全保持著覺知性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由此可知,正念冥想是有意識、無批判性地以專注當下態(tài)度將意識帶入當下時刻的體驗,從而培養(yǎng)正念品質,改善心理和身體狀態(tài)的一種有效的干預策略。
正念瑜伽是將「正念修行」結合「哈達瑜伽」,教導病患在練習「哈達瑜伽」的同時,觀照當下的身、心現(xiàn)象。
截止2020年1月,在中國知網上以“正念瑜伽”為主題檢索出的文獻僅有三篇,由此可知,國內目前對于正念瑜伽的研究較少,并且是從2018年才開始有人研究,但是對于正念訓練的研究逐漸成體系。
從國內生理實驗研究來看,譚宇添(2015)以患有慢性疼痛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做理論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正念訓練可以通過調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釋放能緩解疼痛的內啡肽減緩老年人的慢性疼痛,并且表明內分泌的改善也是正念訓練的生理機制之一。
劉麗(2017)表明正念訓練能夠很好的降低焦慮水平,改善抑郁。劉永(2017)表明,正念瑜伽可以使實驗者的側枕葉區(qū) N2 成分以及中央區(qū)電極點失匹配負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平均振幅有所提高,從而提高個人警覺性并且可以減少思維漫游。
這些結合生理指標測驗的研究表明的正念可以在生理方面干預人的腦功能、腦結構以及內分泌等生物指標。
正念的心理機制涉及多個方面,其中正念發(fā)揮重要作用機制的是感知覺的變化以及認知覺得改變。
王茜(2016)以慢性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的正念訓練可以增加體前額葉扣帶回的皮層厚度,減低杏仁核的灰質密度。這些腦結構的變化表明正念可以改善大腦對外界刺激的感知、評價和調控能力,已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李雨昕(2016)等表明,正念訓練可使患者腦干中產生某種血清素(一種調節(jié)心情的神經傳遞素)的相關物質的密度變得稠密,這使得患者幸福感增加,痛苦感降低。可以得出,正念訓練可以通過改善患者的認知感從而降低患者疼痛感。
胡琴(2019)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on Therapy,MBCT)為正念瑜伽團體訓練法。通過對正念瑜伽訓練干預的實驗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正念瑜伽訓練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的狀態(tài)焦慮水平和焦慮總水平,但是對特質焦慮水平影響有限;正念瑜伽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正念水平,緩解大學生的焦慮心理。
總體而言:近十年來,國內關于正念的研究呈上升趨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驗研究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正念瑜伽的研究中,胡琴通過有效的實驗研究,表明正念瑜伽可以緩解大學生焦慮水平,并且提高正念水平。
國外研究正念早于國內,正念最早的提出者是Kabat-Zinn 博士。1979年,Kabat-Zinn 博士提出了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Kabat- Zinn 博士將此療法運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療,并且發(fā)現(xiàn)正念對于緩解慢性疾病的疼痛有重要的作用。此后,MBSR在各個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醫(yī)療、監(jiān)獄和企業(yè)等領域。除了MBSR,國外還慢慢發(fā)展出了另外四種正念干預療法。在Kabat-Zinn 博士之后,J.Teasdale等人將MBSR和認知療法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可以減少抑郁復發(fā)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可以減少抑郁復發(fā)的原理是讓患者直面自己的內心,客觀的看待內心的煩躁,Linehan創(chuàng)立了用來治療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辯證行為療法,Linehan不僅要求患者認識到自身存在的沖突,并且強調患者確定并且去接受這些沖突,二十世紀九十年代,Hayes SC教授將正念和認知行為治療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接受與承諾療法。2004年,查理德戴斯森在實驗室檢測出,常年習練冥想的人腦電波與普通人有很大差異。查理德戴斯將自己的研究結果發(fā)表成論文,此后國外正念的研究者大幅度上漲。2014年,威廉凱肯研究發(fā)現(xiàn)正念認知療法治療抑郁癥復發(fā)的效果比抗抑郁藥物更加有效。
在大學生的應用研究方面,Rosenzweig的研究(2003)表明,大學生實驗組在經過正念訓練之后,使用簡明心境量表作為檢驗標準,在總分及緊張焦慮,疲憊惰性、困惑迷茫,有力好動等這五個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地低于對照組的得分。
Jain等人(2007)分別將正念冥想和肌肉放松療法對大學生進行干預,結果表明,兩種療法均可以使被試者抑郁情緒降低并且提高積極情緒;而正念療法可以使被試者降低分心、冗死等思維活動水平。Oman等人(2008)的研究也表明,正念練習可以降低大學生的焦慮水平,幫助他們提高幸福感和滿足感。
Matthew J.Hirshberg(2020)等人發(fā)表的文獻認為正念訓練對于 消極影響或幸福感方面,沒有明顯效果。Fam Johnson(2019)等人發(fā)表的文獻中表明認知訓練可以對老年人的大腦健康產生有益的影響。
總體來說:國外正念各方面研究成果都較成熟,且國外正念研究者在不斷上升,這與民眾高比例參加正念活動呈正相關。
正念起源于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教,當時被記載為“sammā-sati”,其本意是指內心的平靜與專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正念訓練對于緩解焦慮以及抑郁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將正念與瑜伽相結合,在做瑜伽體式使,隨時感受在當下,去感受身體的每一分一毫的變化,從而讓正念水平提高,以此降低抑郁以及焦慮的情緒。國內研究者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根據(jù)生理實驗來觀察實驗者在過程中的變化,此類研究對于醫(yī)學水平要求較高。二是根據(jù)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觀察正念瑜伽實驗前后的效果對比,此類研究不需要較高的醫(yī)學水平。相對國內來說,國外的正念訓練研究相對成熟很多,且國外的正念研究者數(shù)量基數(shù)大,且還在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