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發萍
(甘肅省和政縣第五中學 甘肅 和政 731200)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能發散思維,表達思想,課堂教學僵化,教學效果極差。由此可見,在初中思想品德課與法律課中開展互動教學是非常必要的。既能激發學生學習道德法律的主動性、積極性,又能在提高初中道德法律課教學質量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1.1 一些學生沒有明確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確定是學生不斷學習的動力和不斷前行的方向。現階段,部分初中生在學習中并不知道是因為什么而學,只是麻木的聽從教師和家長的要求進行學習,完全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找不到或者制定不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因而,他們不能合理利用時間,不能計劃什么,使課程學習失效,喪失了課程的意義和價值[1]。
1.2 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公民意識培養。受“分數論”的影響,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關注進度,忽視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和能力。這類課堂看起來豐富而充實,實際上很空虛。當前我國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雖有一定進展,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經常將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活動轉化為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有的甚至將其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這是些錯誤思想。
1.3 更加注重傳授知識而非培養良好行為。德育和法治的發展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實踐和體驗,更離不開學生積極參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在互動教學中,更注重學生內在意識的轉化。傳統的班主任往往注重理論知識,讓學生不斷腐朽以通過考試,而成績高的學生卻公民意識薄弱,知識和公民意識嚴重失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要將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融入學生的內在思維,關心學生的行為。
2.1 注重教師教學素養的提升。初中德育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規范自己的教學立場,在此基礎上進行德育與法治教學。這是引導學生、為學習創造條件和基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其次是教師應注重更新自身教育教學周期,以促進德育與法治教學的進步與發展[2]。
高校德育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規范自己的教學立場,在此基礎上進行德育與法治教學。這是引導學生、為學習創造條件和基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前提。其次二是教師應注重更新自身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探索,將常規教學方法和新型教學方法相結合,或完全采用新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以促進德育與法治教學的進步與發展。
2.2 注重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硬知識、軟情感、硬教學、易教育”,也應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全面、健康的德育觀來指導學生。另外,我們的教師必須具有扎實、廣泛的專業知識,才能不間斷地進行理論學習和道德實踐。緊密結合教學實際,認真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以飽滿的心態,發揮好每一堂課的良好功能,充分發揮教學的趣味性、學生的德性和促進法治的能力,同時提高中學生的道德修養,最終實現互動教育的良性發展。
2.3 注重德育資源與教學的整合。依法治國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德育教材。要學會利用教材中豐富的道德教育材料和互助、集體合作的益處。通過列舉名言、感人的故事給學生聽,使教師認識到名言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作用。另外,還應注重社會實踐,尊重他們在課外活動中的經驗和意志支配,并通過快樂活動使他們獲得道德教育效果。
2.4 注重創新教學評價方法。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對學生的評價,而忽略了學生其他各方面的發展。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根據學生是否具有全面發展的特征,結合學科目標和學科特征,科學地進行評價,并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充分的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和培養其品質素養的目的。
2.5 重視教學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教材教法方面,具有豐富的德育資源;道德教育資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為此,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滲透有效性。如利用多媒體展開教學活動,利用學生喜歡的動漫形式的影視效果展現課程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6 教師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品德素質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規范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以互動教學為前提,利用多種方法與學生展開多效溝通,在溝通中展開思想教育。在具體教學中有些教師把師生互動看成了單一的你問我答環節,這對于提高學生的互動興趣并沒有任何好處。對于此。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一些情景,盡量選用一些幽默詼諧的語言展開教學,甚至也可以利用時下最流行的網絡用語來活躍課堂氛圍,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另外,對于教學,教學內容應該向全體學生開放,不能因為部分學生學習差就下意識的忽視他們。對于班級學生,教師要一視同仁,努力用自己的熱情和尊重來激發他們的希望。
綜上,在初中道德教育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傾聽學生的心聲,在此基礎上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全面發展學生道德品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