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蘭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橋燎原小學 福建 泉州 362141)
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是,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一直都是以無意義學習活動為主的,因為他們缺乏理性探索意識、邏輯推理能力,難以從具象問題中抽象出數學規則,無法從中提煉出數學命題或者數學模型,無法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探索過程,缺乏抽象能力。那么,如何才能順利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呢?
1.1 缺乏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小學生大多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上課開小差、數學作業完不成等,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也較差,對自身的約束力也比較弱,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沒有發揮好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的督促作用。
1.2 缺乏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讓小學生無法發揮自身的主體意識,在數學的學習中雖然掌握了數學知識的技能,但沒有更進一步探索精神,無法刺激小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興趣,對復雜的數學問題沒有研究欲望。
1.3 缺乏有針對性的個性教學。小學數學的學習對于教師等成人而言,較為簡單,但對于剛進行系統數學知識學習的小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小學生在學習的數學課程中也往往表現出不同的天賦,學習能力也是具有差異性,教育者需要根據這些差異性,選擇合適的簡單的符合小學生個性的語言,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讓數學教學變得有層次性和開放性,充分鍛煉小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不同能力水平的小學生的數學理解、分析能力。
數學核心素養基于數學課程的學科性質,包含小學生的計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據分析的各項能力的鍛煉。這些能力將幫助小學生產生不同的數學觀點、數學解決方式,開發小學創新思維,同時促進形成小學生基本的知識體系,幫助小學生正確的認識數學,建立數學情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既有數學學科的邏輯理性,又有人文情感的感性,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在二年級和在六年級的小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解題思路,這便是其階段層次性的特點的展現。小學生年級不斷的增高,數學知識的學習維度也越廣,表現出來的數學思維邏輯也發生了巨大了改變。
有的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教學時,習慣性地將教材中的數學知識進行直觀講解,忽視了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其實不利于學生長期的發展。隨著學生學習層次的不斷提升,學生在后期所接觸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知識點大多是抽象和不規律的,這也就導致很多學社給在高年齡階段的數學學習效率不高,甚至很多學生學習數學越來越吃力,主要就是因為數學抽象思維能力在前期沒有被培養出來。筆者認為,即使是學生在前期依賴于死記硬背牢牢夯實了基礎,但是隨著知識的復雜化,學生肯定很難記憶這些抽象的知識,因此數學成績必然會越來越差。抽象思維在數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簡單而言小學數學中的幾何體體積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計算等這些都涉及到一些抽象知識,甚至一些小學難題如六面體的展開等,這些都是需要學生進行空間思考的內容。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抽象思維也十分容易。如在應用題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將10枝鉛筆分給幾個小朋友,要讓小朋友獲得一樣多的鉛筆數量,這個時候學生直觀的感覺就是進行現場模擬,教師可以制止學生進行實驗模擬,鼓勵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嚴謹的從1開始推理,這個時候學生如果從1推理到10會發現只有1、2、5、10這四種狀況,其余并不可以,這與我們的乘法表格也相符合,完全順應了邏輯思維。雖然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直觀感受為主,但是教師也要嘗試著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逐步掌握一些復雜和抽象的知識點。
小學課程都比較基礎,是為了將來更高級的學科學習做準備。但數學這門學科有一定的邏輯性,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做好日常教學方案的設定,充當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領軍人,充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當學生有了較強的數學學習意識,便能跟隨教師的引導和教學,把簡單的學習經驗帶到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努力提升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較重,對日常生活中新鮮的事物感到好奇。教師可以運用這個理念,制定更加完善的問題驅動教學模式,帶動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比如在教學“圖形圖像”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生活觀察能力,讓他們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各種圖形的外觀和特點,給學生提供更有保障的教學課堂。當小學生在生活中看到真實的圖像,便能聯想到相應的數學公式,隨時隨地進行知識點的復習和鞏固。比如桌面是長方形,其面積計算公式是“S=長×寬”,紅領巾的一角是三角形,具有極強的穩定性,面積計算公式為“S=1/2×底×高”,很多燈具和茶杯的底座是圓形,其直徑是半徑的2倍,面積計算公式是“S=π×R2”等。
任何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都是以語言為基礎進行展開的。想要培養學生的日常思維能力,教師就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日常的練習環節。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我們先要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對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再開展相應的課堂活動,才能實現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帶動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如果學生對日常的教學模式有不適應的地方,我們要及時更改教學方案,保證數學課堂的教學元素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相適應,才能讓學生將數學問題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有效提高。
雖然小學數學的教材知識比較基礎和簡單,教師也可以適當擴展教學題材,加入高難度的數學知識,從數學問題中引發學生思考和想象,為他們今后更高級的數學學習做準備。例如,在“分數乘法、除法”部分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提出練習題:已知有一段50m長的繩子,第一次剪去它的2/5,第二次剪去剩下部分的3/5,問兩次分別剪掉多長的繩子,還剩下多少長度?這個題目可以根據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分別計算,50×2/5=20m,(50-20)×3/5=18m,50-20-18=12m。作為拓展題目,在正向思路的訓練后也要加強學生逆向思考的能力,提出題目:已知小明計算一道分數除法的題目,錯把除數5/6看作了5/8,得出的答案是120,問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多少?部分學生看到這個題目會突然沒有思路,思考一下把分數除法反過來就是分數乘法,被除數÷5/8=120,所以被除數=75,正確答案=75÷5/6=90,得出90的答案。
在培養小學生數學抽象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利用現實資源去抽象出數學概念、數學規則,也要及時指導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應用數學知識,使其能夠真正形成數學思維能力,使其順利積累有效的數學解題經驗。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主動設計數學實踐任務,將理論教學指導與實踐應用活動結合起來,以便順利發展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提升學生的理性思考水平,從而真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
在“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優化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我就設計了一輪實踐活動,即尋找生活中的幾何圖形,利用圖形面積知識去計算這些圖形的占地面積。這個數學實踐任務比較開放,小學生必須要自主進行生活觀察、數學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看到不同的幾何圖形。在實踐中,本班學生都會遇到一個難題:如果圖形形狀比較特殊,學生難以利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知識解題,那么應該如何計算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對此,我就提示學生,可以通過切割法將未知圖形轉變成已知圖形,使用轉化思想方法去解題。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是發展學生學科素養的必要素養目標,直接關系著小學生本身的素養成長,應該始終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并為此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問題解決與數學實踐活動,全面優化數學教育環境,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