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芬
(廣東省平遠縣第一小學 廣東 平遠 514600)
自主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思維的重要體現。當前,小學生的思維并未發展成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思維,提升學習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引導和鼓勵,讓其敢于在課堂上發言,表達自身對學習的疑惑,掌握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從而深入理解數學知識,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奧妙,以此更加主動參與數學課堂,提升數學教學效果[1]。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提出心理的疑問。此外,教師也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用發展眼光看待學生,讓學生逐漸具有提問意識,敢于在課堂上提問。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數學《長方形與正方形》內容時,該內容主要包含兩節,先是學習四邊形,之后再學習周長、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教師可先根據學生的差異性設計問題,如“四邊形主要包括哪些呢?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四邊形呢?”“周長是什么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應該怎么計算呢?”如此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能夠引導學生在課堂提出問題,增強其自主提問的能力。
小學生的智力發育和思維方式并未完善,對新奇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要注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減少學生的恐懼感,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對其提出質疑。受尊師重道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會比較畏懼老師,因而師生之間也就存在一定的隔閡,會極大地影響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流互動,了解學生的學習想法,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其在課堂中能夠能投入更多的熱情,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例如,在學生的課余時間,教師可對學生實施個體溝通,詢問學生對課堂教學的一些想法,從中采納積極有效的意見,讓教學方式和模式得到更好地完善。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多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給予學生更多的溫暖和愛護,拉近師生關系,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
小學數學學科雖然是基礎學科,但其內容也較為復雜,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推理和邏輯思維。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發現和分析重要的問題,并找尋最簡單的方法有效解決問題,如此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提問意識,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其用靈活的思維解決多種問題。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數學《找規律》內容時,該節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猜測和推理等活動發現事物中簡單的排列規律,讓其學會觀察、分析和推理,提高學生探索問題的意識。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學生布置聯歡會的圖片,然后問學生:“你們能夠從圖片中發現什么呢?圖片中的物體有哪些排列的規律呢?”以此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從中發現問題并加以推理,得出圖片規律為“一面黃旗、一面紅旗、又一面黃旗,一面紅旗等等”,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
營造問題情境也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提問能力的重要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精心設置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對相應的知識和技巧有一定的掌握度,促進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教師營造問題情境應該堅持四個原則,具體如下:其一,設計問題要保持適當的難度,做到既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問題,又能夠讓學生不懼怕問題;其二,有效銜接學生學習的舊知識和新知識,進一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其三,增加問題情境的層次感,問題應該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其四,在問題情境中要適當引入課外的知識點,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發現問題和質疑問題,提升其自主提問能力[2]。
綜上所述,自主提問能力對小學生學習數學具有重要的作用。素質教育下,教育不僅僅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小學數學教師要順應教育發展的步伐,注重課堂氛圍的活躍性,同時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學會自主提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敢于探索和質疑,促進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