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間開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街口街中心小學 廣東 廣州 510900)
“愛種子”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研究是指在“愛種子”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應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面對實際情景自己閱讀、收集信息,用數學的語言、數學的思考方法來解釋一些復雜的現實情景,用數學的眼光來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數學的角度來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并且用數學的邏輯推理把獲得的結果放回到實際情景中去檢驗,以此來實現培養學生數學素質的最終目的。
1.1 小學數學中實施“愛種子”模式可以增強小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促進學生主動去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將數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這也使學生對數學更有興趣,愿意主動學習數學,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加強。“愛種子”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使學生能依據自身的數學現實情況,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2 小學數學中實施“愛種子”模式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促進教師角色轉變。隨著學生各方面的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增強,舊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適用于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條件下,教師就必須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創新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以促進學生“怎樣有效地學”為主要思考坐標,重點解決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采用什么方式學”等問題為主要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來適應新的課堂模式。優秀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追求自我發展,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得到提高,課堂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1.3 小學數學中實施“愛種子”教學模式可以促進教師角色轉變。“愛種子”教學模式是基于互聯網+教育思想建構新模式,通過有效的小組合作進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強調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效的發揮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作用,促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真正的引導者。
1.4 小學數學中實施“愛種子”教學模式促進本校學科教學特色的形成。通過對課題的研究,推進了我校的數學教學模式改革,“愛種子”教學模式成為我校鮮明的教學特色,同時,本次課題研究與推廣,使本校數學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得到整體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也明顯提高。
2.1 教學方案問題。“愛種子”教學模式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學時,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數學教學的特點,雖然在正式教學前借助了一些教學資源,但是效果難以保證。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案制作問題。為了降低時間,教師對于教學方案缺少精心的制作,教學內容不夠精練,質量難以保證。比如許多教學內容難以受到學生的關注,教學資源難以起到作用,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學資源的準備是關鍵,需要精心制作,以保證應用效果。
2.2 教師的掌控問題。“愛種子”教學模式的應用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素質,具有良好的掌控水平,“愛種子”教學模式應用于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意識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中,這種效果難以實現。比如一些教師會考慮到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師難以對教學放手,所以興趣教學的應用難以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對于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還在沿用傳統的方式,課堂教學沒有結合興趣教學的特點。所以教師還需要提升個人的掌控能力,研究興趣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技巧,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提升數學教學的效果。
2.3 反饋機制的問題。在“愛種子”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可以自行學習。但是如果學生的反饋難以保證效果,教師難以明確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提升教學質量會起到影響。比如部分教師不能全面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不能判斷出數學教學和預期要求的差距。所以教師還需要結合興趣教學的特點建立數學教學方面的反饋機制,以充分了解到學生學習情況的相關信息,實現對數學教學的調整。
3.1 優化教學設計,生成針對性目標。優化教學內容,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對教材進行整合、開發、創新處理,以分散教材的難度,減緩知識的坡度,使教學內容更趨于合理,讓教材的教育教學功能得到充分體現,切實提高教學效率。設計好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方向。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不能把教學目標局限于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和計算上,更要注重對分數的應用能力,通過優化教學設計,把分數知識帶入到生活實際問題中,提高學生對分數的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班上一共有30名同學,上體育課時,有15名同學在跑步,有10名同學在跳繩,有5名同學在跳遠,然后讓學生們就這個話題展開討論,自己提出問題并解答。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分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3.2 開展小組合作,培養探究性能力。應用小組合作是小學數學“愛種子”教學模式開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且利用小組合作模式進行教學也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對于學生而言,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同時這些差異性也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情況不一致。有些學生比較內向,不善于表達,所以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很少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回答。為了更好地改善這些同學對于課堂以及自身的學習態度,利用小組合作的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對于教師回答的問題可以分工合作自行進行探索,然后進行細致的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獨立性會增強,而且學習效率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以課本中例題為引,中國濕地中有鳥類動物271種,爬行類動物122種,哺乳類動物31中。其中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鳥類和哺乳類一共有多少種?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通過列式計算完成例題,得出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三位數相加減的計算方法和規律,對比與一位數、兩位數相加減計算之間的區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3.3 借助情境引導,促進自發性提問。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其中創設開放性的教學情境,會更加有利于學生全身心的參與進來,因為只有這樣的課堂教學情境,才能進一步消除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學習的恐懼心理,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進行自主探究,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必要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這個平等的空間中合作交流,并學會傾聽、理解與欣賞學生,除了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結果,同時還應當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與價值觀等,有效的體現“愛種子”模式教學理念。
例如在學習“測量”時,教師先進行問題引導,讓同學們猜測手中的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各是多少厘米,然后讓同學們自己動手用直尺測量數學課本,在測量過程中,學生們會發現各種問題:課本的厚度不夠1厘米怎么辦?兩個人測量的結果不同怎么辦?當發現問題了,學生們就會進行自主思考,在對厘米和毫米有了基本認識后,還會探究出基本的測量方法,最后教師在進行指導,這樣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擁有足夠的思考空間,提高了學生思考能力。
3.4 構建思維導圖,促進建模性思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教學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運用思維導圖將會有效地將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出來,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思維導圖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有效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在思維導圖的作用下,學生的解題思路得到培養,會提升學生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帶動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學習“倍的認識”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歸納出不同數字的倍數,如2的倍數:2、4、6、8、10……3的倍數:3、6、9、12、15……5的倍數:5、10、15、20、25……利用思維導圖教學,方法新穎,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方便學生記憶,也方便學生尋找規律。
3.5 巧設圖形結合,拓展學習性空間。小學數學中開始慢慢接觸一些專業詞匯,如:比、乘除、多少等,這些詞匯較為抽象,口頭的詳解很難將這些詞匯的意義傳達給學生,學生對于這些詞匯也較難理解,這時運用圖形加以結合,為學生創設出具體的形象,是學生更加真切的體會詞匯的意義,可以使他們得到更好的學習。數形結合作為數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當中。從低年級的加減乘除運算,到中年級對分數的認識,再到高年級用方程解應用題的學習運用圖形加以輔助,可以更好的理解數學的意義。
例如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時,利用圖形來表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系,這樣更便于學生理解和計算,如有3捆小木棒,每捆10個,問一共有多少個小木棒?這樣的文字表述學生可能會不明白,但以圖形表現出來,學生就能馬上理解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10+10+10=30,10*3=30。
綜合來說,基于“愛種子”模式下的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探究,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和使用,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與互動探究的行為培養,全面優化課堂結構,高效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與課程實際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