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盈禎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特殊教育學校 貴州 遵義 563100)
伴隨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教育改革也勢在必行。尤其在當前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在低年級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對提高教學質量也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近幾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以充滿情感的語言、形象、生動、優美的舞姿來散發學生的情感和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入手,采取了有趣的教學方法,變學生“被動的學”為“我要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奧爾夫認為“原始的音樂決不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緊結合在一起的”。人們在聽音樂時,手舞之,腳蹈之是人之常情。正因如此,由于低年級學生,有著極強的表現欲,音樂旋律的起伏、節奏的進行,無不與“動”密切相關,小學生注意力不持久、不穩定,如果整整一節課讓他們坐著不動,既難做到,又有害于健康。所以,我利用他們活潑愛動的特點,根據教材內容把律動、歌表演加入到歌曲或樂曲中去讓學生隨著音樂手舞足蹈、伴著音樂的韻律、節奏進行表演,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發揮兒童的音樂天才,還能加深對音樂作品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
所謂律動,就是讓學生通過身體來體驗節奏感。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律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對音樂的感知力。如我在上課開始時,用明快、優美的樂曲組織教學,學生在樂曲的伴奏下做各種合拍動作,極富生氣,使學生在上課開始就處于感知音樂美之中。
音樂是聲音語言,舞蹈是人體語言。歌和舞自古以來就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在音樂教學中加入舞,能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如在教《我也騎馬巡邏去》一課時,我就充分借助了舞蹈的功能,在歌曲教學后,為了幫助學生感受蒙族少年兒童的勇敢來樹立遠大理想,編配了動作,以優美的舞姿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在學會抖腕、提壓腕、騎馬步、跑馬步、揚鞭等蒙族舞的基本手位、基本步法后,邊唱邊舞,鮮明的民族特色使學生情緒處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充分發揮了兒童的情感。
一年級音樂課本有《理發師》這一課,在教學中,根據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來體現音樂來源于生活。先根據歌詞內容進行討論、分析,然后再編禮貌待客的各種動作,表情自然地向顧客問好,一次次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剪動的理發動作,面帶微笑,伸出拇指夸獎的動作,照鏡子梳理頭發等動作,最后將以上模擬動作和節奏與體態律動結合起來,在優美的旋律中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地唱跳,使學生在歡快、有趣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
在教《粉刷匠》一課中,我先通讀歌詞,結合歌詞啟發學生想象,工人們粉刷墻壁時的辛苦,以充滿情感的語言講述他們弄得滿身油漆和白粉的模樣;接著讓學生想象自己是一名粉刷工人,手提水桶拿刷子粉刷墻壁惟妙惟肖地邊歌邊表演。我又啟發,刷子粉刷天棚時要仰著頭,右手在上面左右揮動刷子,這時,白粉滴在鼻子上,用手一摸,呀!弄到鼻子上了,同學們指鼻子,然后用雙手遮臉,做不好意思的動作,表情非常真摯。就這樣,我通過意境的描述和恰當的示范,誘導學生進入歌曲的情感之中,使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勞動的好思想。
在低年級學生的模聲練習中,為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練習中掌握知識、發展想象力、創造力,同時也可滿足學生強烈的參與心理和競爭心理,我就用一些模仿動物叫聲的動作來進行。如:學生對“小雞、小鴨、小貓、布谷鳥、小鴿子”的叫聲感到枯燥、乏味。我就對動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反映,通過體驗、觀察、選擇、提煉、加工與再創作,用樂意來再現生活中的實際音響,讓其源于生活變高于生活。首先示范“小雞、小鴨、小貓”的動作,然后再讓學生模擬做,鼓勵他們看誰做得既形象又生動,教師用不同的節奏與強器來拍,看誰反應得又快又準確。“小雞怎樣叫,小鴨怎樣叫,小貓怎樣叫,布谷鳥怎樣唱,小鴿子怎樣唱”。在音樂中造成一種聽覺形象,從而使他們產生聯想,經過反復練習,學生便在模擬中不僅學會了各種動物的不同動作,還從中掌握了節奏、節拍、力度和正確的發聲方法等基本技能,從而達到潛移默化,提高音樂素質的目的。
總之,音樂教學方法很多,各有其妙,把“律動”運用在低年級音樂教學課堂中,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動心理,又可以培養學生感受韻律、節奏的能力,不斷地去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使其在課堂上真正做到“活而不亂”,從而達到特殊的功效。以上所談是自己在近幾年教研工作中的膚淺體會,敬請同行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