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玲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均溪中心小學 福建 三明 366100)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聯系,結合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各種有趣的教學情境,提供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提高學生學習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學生呈現趣味性的數學知識內容,是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立足于學生實際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取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圓的特點,并創設了圓的生活情境:首先讓學生思考“馬路上的井蓋為什么做成圓形?學生露出一臉疑慮,于是,我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的蓋和一個是圓柱形的蓋。動態演示會將這兩個桶蓋分別立于桶口處。結果,長方體的蓋子落在長方體桶內,但是圓柱形的蓋子卻嵌入了圓柱形的桶口中。學生觀察之后,他們很快發現了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他們使用“圓有無數條直徑,并且處處相等”來說明馬路旁下水道井蓋不會掉入井中,所以使用較方便安全。一石激起了千層浪,學生們熱情激動地舉手發言:“車輪變圓了,可以使汽車快速,平穩地行駛。”“大多數按鈕都是圓形的,易于調節,如果制成方形,則很容易松開,”等等。我正在嘗試學生收獲的數學信息,與此同時,很明顯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激發學生的聯想和創意,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他們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從而實現標準課程所要求的三維目標。
近年來我國經濟以及科技都在不斷的發展中,對于數學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想要使生活情境教學更好的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必須在豐富的生活海洋中找到相應的數學教學資源,然后引導學生從書本中走到時間中。在進行情境教學的設計中,教師要注意所選擇的生活情境與教學內容響度,同時還應該根據學生年齡以及心性的特點進行設計。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生活情境的設計中,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例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一課中,教師可以先通過板書的方式,將3+2+4+7這道題寫出,然后讓學生們想一想,根據這道題編出一個生活情境。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學生們從沒接觸過的,所以學生們會感到新穎,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讓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們積極踴躍的發言后,教師可以將自己所設計的生活情境講述給學生們。總的來說,教師應該對生活中的數學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讓學生們對生活中的數學內容進行探索,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目的。
新課程教學改革中也鼓勵教師在教學中把課堂知識與實操結合。課堂上不應該只有聽課、答題、解題,小學學習數學還應該讓學生動手實操,在實操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更能幫助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動手實踐是一種手、眼、腦三者之間相互結合的,并全部參與課堂的高效學習方法,促使學生在動手時觀察,在觀察時思考。以小學數學中學習三角形為例,老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四根小棍子帶到課堂,分別帶長度為4cm、5cm、6cm、10cm的小棍子,在課堂上自由組合,觀察哪三種組合能夠構成三角形?學生在動手時就會發現并不是任意三條小棍子都可以構成三角形,教師在此時也應該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能夠構成三角形的周長加起來,尋找規律,或者尋找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再一步步引出三角形的性質。以這樣的形式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實操教學能讓學生把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斷鞏固所學知識。
小學數學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和教學能力,善于利用多媒體、電子白板等先進的信息技術來輔助數學課堂教學,將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呈現和展示出來,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讓知識變得鮮活,讓課堂變得生動,從視覺和聽覺等多個層面來刺激學生的感官,促進學生的思維轉換并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例如,在教授《圓的周長》時,本節課程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筆者利用信息技術講解本節課程的知識。首先,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圓的圖形,讓學生們初步認識圓的特征,然后,筆者再對圓的特征進行詳細介紹,讓學生們認識到圓的周長的概念,隨著課程的推進,筆者再演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幫助學生們進一步掌握計算圓周長的技巧。
在情境教學過程中,要想使其切實的發揮出應有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積極優化自身教學理念,探索實踐創新性的情境創設方式,并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反思,提高駕馭現在數學課堂的能力,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不斷提升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