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雨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第四中學 山東 海陽 265100)
隨著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中三年的語文學習從強化語文基礎知識逐漸向側重考查學生關注國家熱點動態,培養國家情懷,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轉化。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治國理念智慧、生產生活方式、宗教與文學藝術信仰等一系列內容。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汲取其中的文化精華養料,不僅可以引導學生以前輩先賢為榜樣,使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加強,文化品位提升,文化底蘊積蓄,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且把精妙的語言、鮮活的人物、生動的事例應用于當下高中生的語文寫作中,從而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寫作水平,使學生的作文有深度有思想,更有高分數。
1.1 時空久遠,學生有閱讀障礙,興趣度低。傳統文化典籍大部分由書面文言著成,與現代漢語語法體系有很多不同之處。特定的文言句式、通假字、古文化常識等都可能是學生在閱讀傳統文化典籍中的“攔路虎”,讓學生讀而生難卻步,難以培養出濃厚的興趣。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往往“照本宣科”,僅滿足于對文言文章的語意、句意、字詞的講解,達到應試的目標要求,并沒有深入挖掘文章豐富的文化內涵,容易使學生對傳統文化逐漸產生枯燥的印象甚至厭煩心理。長此以往,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提不起興趣,沒有耐心研讀傳統文化經典,更何談在作文中彰顯自己傳統文化素養。
1.2“傳統文化滲透”在寫作教學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學生在作文構思時,沒有規劃性,天馬行空,想到哪里寫到哪里,缺乏合理有序的組織結構,鮮有嚴密生動的書面語言。部分老師在考試分數的壓力之下急于求成,教給學生一些結構套路,強行讓學生背誦一些高考范文的事例與語言,往往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如題目千篇一律,使用題記,開頭用排比,中間穿插愛迪生、牛頓、屈原、司馬遷、岳飛、馬云、俞敏洪的人物事例,久而久之產生思維定勢,文章毫無新意,閱卷老師產生審美疲勞,難拿高分。由于學生對傳統文化沒有真實的生命感悟,即使生搬前人典型的語言與事例,也寫不出精彩的文章。比如,有的學生寫愛國題材的作文,批判《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的反抗是不愛國的行為,很顯然是把封建的政治統治與愛國畫上了等號。更有學生死記前人事例,把李賀李商隱混淆,蘇軾陶淵明的出生朝代記錯,出現常識性錯誤。
2.1 閱讀人物傳記,知人論世,創設學習氛圍。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古文,都是流傳度高,有較高文化價值的經典文章,其作者生平閱歷豐富,見聞廣博,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推薦一些有關作家生平的人物傳記書籍或是視頻資源,要求學生在閱讀或者觀看的過程中做一下批注,或是寫一下觀后感。學生就可以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深刻思想內涵的作者,打破作者在課本中的神圣莫測、高高在上的印象,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同時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這樣再學習課本中的經典作品,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感悟。例如在學習《赤壁賦》之前,讓學生利用閱讀課及課下時間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從童年與青年、壯年、老年、流放歲月等方面介紹蘇東坡,笑對人生、曠達豪放的文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學生的腦海里呈現出來。在學習《赤壁賦》時,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愁,對“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釋然有更為深刻的感悟。“枯燥無味文言文”心理會大大減弱。之后學生在遇到“家國”、“使命”、“境界”、“修養”、“挑戰”類的作文題材時,便有話可說,有人物素材可寫。
2.2 回歸課本,凝練主題,歸納結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教師可以在現行人教版編寫的基礎上,在高二學完五冊必修課本后,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或詩詞里的作品形象進行總結。并且,山東地區在2017年對新入學的高中生增加開設地方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家的語文課程相輔相成。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可以找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李白,“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的王安石,“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李白;講“茍利社稷,死生以之”時,聯系“智、勇、信”的燭之武,“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辛棄疾;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時,想起“聊乘化以歸盡,樂復天命復奚疑”的陶淵明,“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游目騁懷,放浪形骸”的王羲之。對這些文章的作者情感或主題進行歸納,可以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系統化概念。
同時,文言文中一些典型的寫作思路也能在學生寫作時提供寶貴的借鑒。古代的論說文,每篇都有其中心論點、論證方法,如果認真加以研磨,對學生寫作議論文的結構構建有極大的幫助,《六國論》的論證結構有很大的代表性,首段開門見山,直指“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僅承其后的是“賂秦而力虧”與“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二三段用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分別論述了“賂者”和“不賂者”的經歷與結局,最后談古論今,諷喻現實,邏輯嚴密。學生學習《六國論》,既積累了大量的歷史事例,又掌握寫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模式,一舉兩得。
2.3 加強整本書的閱讀教學。《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體系,形成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三觀認識。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這些著作能給人以智慧與力量,特別是能打開人的眼界,使人能夠突破區域的局限,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亮點,認識到以前不曾認識到的思想,預測以后還沒有展現到的結局。學生在閱讀一些經典名著,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大部頭作品時,文字量大,課內閱讀時間有限,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泛讀,了解每一章每一節的故事梗概,在課堂上精選相關段落章節進行精講,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精讀速讀泛讀相結合。這樣既注重了閱讀數量,又保證了閱讀的質量,在此基礎上進行閱讀寫作的訓練就相對容易許多。好比在《三國演義》的整本書教學過程中,在閱讀75回-85回時,可以設置閱讀任務:模仿諸葛亮吊孝的悼詞,從三國的主要人物中選取一個,結合原著具體情節,給他寫一篇悼詞,學生有悼詞的樣本,可以自由地選擇人物進行創作,不會偏離寫作主題。
傳統文化為寫作教學助力,是在新課改形勢下,對高中寫作教學的有效探索,保證課外充足的閱讀量,切實提高課內傳統文化的總結積累量,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