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成
(福建省南靖縣和溪中心小學 福建 南靖 363604)
隨著我國教育的深化改革,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素質教育是我國提倡的教學原則,也是與傳統應試教育相對立的,因此教師要通過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建立對數學學習的認知,利用生活實例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而將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轉變為邏輯思維,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數學知識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借助這一特點,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這樣在遇到學習上的問題時,學生可以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1]。
例如,在“2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提出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問題,讓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直觀的理解數學問題,降低數學學習難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提出問題:“小紅和家人一起去商店購物,媽媽給小紅買了10支鉛筆,回家途中丟了2只,回到家后,姐姐又將自己的6只鉛筆給了小紅,大家幫小紅數一數她共有多少只鉛筆?”讓學生進行自主運算,教師要為學生預留充足的計算時間。將與生活相關聯的元素融入到問題情境中,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認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生活化情境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逐漸完善對數學的認知,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促進學生養成數學價值觀念,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重視,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認識鐘表”教學中,教師在創設情境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則卡通動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時間觀念。如:借助小豬慵懶的形象,制作一則卡通動畫,講述小豬因不認識鐘表,加之缺乏時間觀,上學遲到的故事,將這樣的生活案例作為反面教材,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明確認識鐘表的重要性,進而強化學生的時間觀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一味的進行知識的灌輸,使得數學課堂氣氛沉悶,這樣的學習氛圍加大了學生“開小差”的幾率,讓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飄忽不定,不能跟上教師的講課進度,學習效率自然無法顯著提高,教師要懂得利用生活情境,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2]。
例如,在“平移和旋轉”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生活中常見的關于平移和旋轉的事例,如風扇、摩天輪是旋轉現象,火車在平直的軌道上行駛、推拉式的門窗是平移現象,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還可以彌補學生群體間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機械式”的學習方式是大部分小學生的學習現狀,在他們的潛意識,學習一直是一項不能結束的任務,他們要在教師的示意下進行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這樣的學習模式限制了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改變學生對學習的認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讓他們能夠體驗學習的快樂,確保教學質量的提升[3]。
例如,在“認識人們幣”的教學中,由于一年級的學生不具備獨立購物的能力,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講解基礎知識后,可以利用生活情境,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模擬購物活動,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讓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強化對元、角、分的認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購物技能。
綜上所述,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借助生活元素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問題的習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