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微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蓮花中學北校區 廣東 深圳 518000)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那么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核心理論(唯物史觀),核心思維(核心思維),核心方法(史料實證),核心能力(歷史解釋),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如何在大歷史觀下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將是未來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重知識而忽略技能的培養。教師教學過分強調考試大綱的作用,為了能幫助學生在中高考中取得高分,關注對考試考點的研究要遠遠比歷史知識本身的研究要深入;教師們對教材的把握也更多是從考試的答案角度出發,被考試的條條框框限制了思維,無論是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和考試練習都是絲絲圍繞著教材,反復講解考點,強調記憶的方法和技巧。其實教材知識“學本材料”的來源,我們的教學不應該苑囿于教材,應該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型思維,對歷史表象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歷史課堂教學片面追求創新,而忽視了基礎技能的培訓。伴隨著課改的浪潮,各地在教學上也是極盡所能追求課堂創新,形式也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這固然是一種創新,是對教學研究的一種探索,但往往在創新的過程中忽視對學生基礎技能的培養,出現了“課堂熱鬧鬧,課后來抄抄,考試瞎蒙蒙”的情況,學生的歷史基礎技能還沒有形成之前片面的追求創新實際上是貽誤了孩子們的學習時機。
智能信息技術喧賓奪主,掩蓋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形式新穎、富有創意、視聽刺激、方便展示等等諸多優點的智能技術越來越受到師生們的喜愛,有的教師一節課手持飛鼠一擊到底,課堂上學生是被電腦所吸引而非是老師的教學,教與學過程中與孩子們產生共鳴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依托于歷史教學的科技展示。
強調大歷史觀的教學作用。歷史教學絕對不能脫離宏觀歷史發展,只注重微觀歷史事件的作用。我們要從刻板的考試思維里掙脫出來,從時空觀念出發,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思維。比如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上絲綢之路的教學上,我們要突破傳統的“斷章取義”式的教學,在空間上絲綢之路的開辟與古印度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歐洲文明聯系起來,體現它溝通中外交通的作用,在時間上將絲綢之路的古今發展串聯起來,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從隋唐到兩宋、從元到明清、從近代到現代,從古代的海、陸絲綢之路到現代的一帶一路,這種將歷史知識至于宏觀的大歷史背景下的講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時空觀念,讓歷史教學處于可發展的狀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強調史料實證的作用,形成辯證的唯物史觀。作為歷史研究的主要手段就是對史料的實證,即所謂的“證由史出”,先行使用的課本也是對史料的研究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史料研究的能力,尤其是對原始資料的解讀和分析。歷史結論絕非是一家之言,客觀歷史事件的分析應該是見仁見智的,在歷史課堂上我們盡量避免“一言堂”“一刀切”。比如關于歷史人物的評價,學生要學會辯證看待歷史人物的作用,舉例近代歷史人物李鴻章,一方面他是封建王朝的腐朽代表,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他也是近代開明地主的代表,引領了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潮流——洋務運動,對這一歷史任務的評價就需要學生運用一分為二的辯證唯物論,從客觀史實出發抽絲剝繭,把歷史人物放置在大歷史背景下,考證史料得出結論。
強調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以史為鑒,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中學歷史教學的社會責任感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對國家的熱愛,對社會的負責,都是歷史教學所承載的使命。我們不僅要強調歷史知識技能的培養,更應該以歷史教學為依托,將價值觀的培養形象化、具體化、科學化。比如國家概念、民族概念等的形成都可以通過歷史事件的講解和分析來完成,從而讓學生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歷史教學要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讓歷史教學變得更加鮮活。未來的歷史教學需要增加實踐活動,古語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蓖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也可以對實地、實物進行考證推測,提高歷史探究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更加關心身邊社會的發展,增強社會發展的責任感。比如開展身邊歷史調查活動,書寫個人家史,將個體發展置于歷史洪流中,理解歷史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的關系和相互作用。
綜上所述,伴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中學歷史教學已經不能再固步自封,墨守陳規,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從大歷史觀出發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在落實文化知識的教學基礎上,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