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新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勝坨中學 山東 東營 257506)
初中是學生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對學生思維、智力、心態等方面的培養尤為重要。目前,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學生大多存在參與興趣不足、概念掌握不牢、思維架構不完善等問題,這不僅影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效果,還使學生在認知發展階段缺乏正確的主體滲透。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科教師在教學引導和組織方法上存在老套、單一等現象,致使課堂活動無法有序、高效的開展。因此,本文從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升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性的方法兩個方面出發對此進行探究。
通過對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實施情況和開展效果進行分析,發現當前課堂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組織形式較為的單一。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學科知識涵蓋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要素,這就需要教師采取多樣化的組織形式展開教學活動,但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依然存在“老套路”“舊方法”的現象,導致學生的學習理解和主體滲透難以保證,影響其課堂效果。第二,主體培養不充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加強其主體培養,對學生的基礎認知和主體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缺乏個性指導、多樣引導的方法,未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培養活動,導致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化現象。
2.1 引入信息手段,豐富課堂環境。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不僅能提升學生主體的探究興趣,還使學生的學習環境和課堂氛圍得到優化,進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證學生的主體效益和課堂效果。因此,在地理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運用信息化手段,豐富其課堂環境,以直觀、形象的畫面為導引,加深學生的主體印象,提高學生的理解效果。如在“地形和地勢”的教學中,本節主要講述我國的地勢、地形等基本特征,為使學生更為高效的了解這一知識點,我利用計算機投屏功能,運用谷歌地球軟件,直觀展示我國得地形特點和地勢特征,使學生清晰的掌握我國地勢自西向東以階梯狀的方式進行分布,幫助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這對下一階段的認知學習起到積極作用。學生通過谷歌地球的觀看與了解,能夠仔細觀察并判斷出我過地勢第一、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有助于加深學生的主體理解。借助信息手段的有效運用,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認知形式,還使學生的基礎理解得到有效加強。
2.2 把握問題內容,鞏固學習基礎。課堂問題環節的有效實施,不僅能反映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學習效果,還對學生的學習基礎起到鞏固、提升的作用。因此,在地理課堂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合理設置問題環節,把握問題的探究內容,保證學生主體的思考性和探究性。同時,在問題的設置方式上,教師還應保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設計策略,保持學生良好的探究狀態和思考意識,從而達到有效設問的組織效果。如在“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初步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的現狀,并掌握我國自然資源的國情特點,為檢驗學生的學習質量,鞏固學生的課堂基礎,對此,我結合實際情況設置以下問題:①什么是自然資源?②什么是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③了解具體概念后,請舉例說明哪些是自然資源?④結合所學知識,土地資源屬于什么資源?通過對課堂問題的靈活設計和深入探究,不僅能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理解,還使學生在認知拓展方面得到提升。
2.3 開展小組探究,增強整體能力。因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存在差異化現象,對此,教師應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優化組織形式,靈活引導學生個體的學習方向和組織形式,保證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態和認知效果。同時,教師還應考慮學生整體的發展變化,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問題,從不同角度出發,滿足學生整體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打牢學生的發展基礎,增強學生的整體能力。如在“自然災害”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化學情,對此,我結合當前學情,靈活開展小組探究活動,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印象,提升能力,充分發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幫扶效益。同時,我還結合各組的學習情況,設置不同的探究問題,如“我國地震分分布地區”“我國西南部多地震的原因”等問題,保證學生整體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綜上所述,通過信息手段的引入、問題內容的把握、小組探究的開展等多樣化的方法運用,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在基礎認知方面得到加強,有助于夯實學生的課堂基礎,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結合當前的實際問題,深入了解學生當前的內在所需,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把握學生主體的滲透效果,使學生在認知引導中獲得高效的主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