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淑君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第二小學 廣東 東莞 523000)
荀子云:“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班主任的“智慧”指的是做班主任的知識、策略和計謀。眾所周知,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與優良班風的形成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過去七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十分注重班級文化的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1.1“慧”爭星班級文化理念。剛踏進小學的一年級新生,對小學生活或是充滿了期待和好奇,或是充滿了未知與恐懼。這一切源于他們結束了無憂無慮的幼兒園生活,帶著長輩與兄弟姐妹對小學的認知而踏進小學。針對一年級學生對身邊事物好奇年齡特點,思維發展仍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我以“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為考慮,探究小學一年級“慧”爭星班級文化,幫助一年級新生順利過渡小學生活。
班級文化是一種個性文化,代表著班級的形象。其次,它是班級全體師生共同創造的財富,代表師生共同勞動的智慧結晶。班帶著人人“慧”爭星,爭做智慧星的班級文化理念,我把班級名稱定為:智慧星球。對孩子們來說,小學生活與宇宙一樣,充滿神秘和未知,仰望星空代表的是對未來生活的期盼,正如孩子們對小學生活充滿期盼,班主任老師也對每一位孩子充滿期盼,希望仰望星空成為閃閃發亮的星同時能腳踏實地獲取人生的智慧。
1.2“慧”爭星班級文化構建。開學伊始,與孩子交流,當詢問道孩子們喜歡看天空的星星嗎?大部分孩子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與此同時,個別孩子還分享了自己觀察夜晚的星空的有趣發現。為了讓每一位一年級的孩子更好地融入我們“智慧星球”,我把44位孩子化身為44顆以孩子自己的名字命名小行星,“我們都是能飛上天的小行星,每一顆都是獨一無二又散發著自身的光芒。”找到了孩子和小行星間的共同點后,我在傳統的中隊角、班務欄、展示欄、衛生角、爭星角等這些班級文化角落的布置上做出了思考,發現“慧”班級文化布置需要把握幾個原則:
(1)整體性原則。好的班級文化促進良好的班風,在班級文化布置中要把握整體性原則。既然是智慧星球,那么“班務欄”就可以是“太空總署情報站”;“植物角”就可以是“星球植物種植場”;“中隊角”以中隊輔導員為首的中隊架構和“星球大合照”也就要按照整體性原則作適當的調整;“爭星角”就可以是“太空總署能量儲備站”。這樣班級中的各個角落從名字上形成一個整體,學生已進入教室就成為小行星而做好準備。
(2)趣味性原則。和諧有趣的班級氛圍能提高學生的活躍性。把吸引孩子每天積極來到“智慧星球”努力吸取智慧爭做“智慧星”當做班級文化的落腳點,這離不開班級文化的趣味性。
每天孩子們最期待就是在“天空圖書館”和“天空課堂”里獲取智慧;課余時間到“太空情報站”看看整個“智慧星球”的最新情報,到“星球植物”處給植物澆水;不斷強化自己好的習慣從而在“太空總署能量儲備站”增添屬于自己的“星球能量”,智慧星球充滿著有趣的探索。
(3)有效性原則。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在他們周圍——學校走廊的墻壁上、教室里、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于他們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了解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再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班級文化只有深入“每一顆小行星”才會有效果。
為了有效地使一年級新生盡快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慧星球”建立一整套評比制度,文明之星、學習之星、衛生之星、勞動之星、體藝之星等評比活動,哪顆“小行星”做得最好,給予“星球能量”,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提高學生班級文化建設參與度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班級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和·美”教育是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它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興趣和需要為基礎的教育,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和”為教育基礎,以“美”為教育追求,以“和·美”為文化精髓的教育體系。在此理念下,“和·美”少年指美德、美志、美心、美藝、美行的學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慧”爭星促進了“和·美”少年在“美德”和“美行”方面的塑造。作為教師,要認識到每名學生都是追求上進的,行為習慣的背后反映的是學生品德。學生好的行為習慣得到表揚就能為自己的能力多添一枚能量球,通過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不斷獲得能量球,形成憑借自己的智慧達到人人“慧”爭星的班風,當班級具有了良好的班風,那些個別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由于從眾心理的作用,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
“慧”爭星促進了“和·美”少年在“美志”方面的塑造。“智慧星球”有一位學生因為對小學生活不適應,每天剛到學校就會以各種理由回家,對其不斷深入了解發現該孩子一是性格比較內向,沒有交到朋友而對小學生活產生畏懼,做好心理疏導后,每次她能堅持一天不喊會叫找媽媽或是在班上找到一位好朋友,我都給予給予鼓“星球能量”,促使她意志力不斷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