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玲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湯南育中小學 廣東 豐順 514321)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新課改腳步逐漸加快的今天,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力求能夠解決目前教學中潛藏的問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城鄉學校之間的教育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很多農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單一落后,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不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高,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引起重視并解決的。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村小學教師需要樹立新型教學理念,運用更為先進的教學模式,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善落后的教學局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為了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就需要在新課程改革指引下,探索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對學習數學充滿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情境教學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方法,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做好數學情境的創設,要考慮到數學情境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形象性,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直觀深入的了解,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這樣必將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1]。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包含了很多的數學知識,所以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那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就可以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去學習生活中的知識,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有助于數學意識的培養。比如,“認識人民幣”、“時、分、秒”、“千克、克、噸”等知識都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在教學中都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借助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從而順利達到教學目標。小學生愛玩好動,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師還可以創設游戲化情境,在教學中融入趣味數學小游戲,這樣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他們一定會積極參與,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加與減”內容的教學中,就可以組織卡片游戲,隨機抽取卡片,要求學生用最快的速度計算數字的和與差,比如數字8和數字6,8+6=14,8-6=2。游戲帶動了活躍的教學氛圍,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度不斷提升,實現了寓教于樂的良好效果。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教學理念,就是要求教學中應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這個思想進行教學方法上的探索,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學習,這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種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學生以分組的形式共同討論分析,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最終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學效率顯著提升[2]。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學習小組的科學劃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差異,包括學習特征、性格愛好等方面,之后布置合作學習的任務目標,學生們進行分組討論研究。例如,在“周長”內容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分組研究生活中物品的周長,如課桌、地板、黑板等,小組成員有的負責測量,有的對長和寬數據進行計算,最終得出周長。
課堂反思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每次課堂教學結束之后,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才能促使課堂教學模式更加完善。具體應該重點反思以下幾個方面: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是否流暢順利,是否將知識進行了透徹的講解,是否進行了有效的課堂互動,是否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等等[3]。此外,學生也同樣需要進行課后反思,這種反思并不是批判和檢討,而是一種回顧和總結,是對所學知識的復習鞏固,包括要反思是否遵守課堂紀律并認真聽講,是否積極參與課堂進行思考和互動,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識點,可以順利解答同類型的題目,這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很有幫助。
總之,農村地區學校的教育資源比較缺乏,作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借助新課程改革的契機,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模式上不斷探索創新,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師生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推動農村教育不斷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