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平
(大連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研究生 遼寧 大連 116622)
幼兒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段關鍵時期,幼兒通過參與各種活動,與同伴,老師等交往互動,社會性得到快速發展,幼兒逐漸形成自己的性別角色模式。擁有單一的性別角色特征的人已經無法適應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而雙性化人格教育是要塑造一種有利于社會和個人潛能充分發展的性別角色,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其中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閱讀以往相關的研究中發現,從幼兒園角度提出怎樣對幼兒進行雙性化人格教育的研究非常豐富,但是以家園共育的角度如何去培養幼兒的雙性化人格的研究還比較欠缺,以期本文能對這方面研究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
1.1 雙性化人格。“雙性化人格”又稱雙性化、性別角色雙性化、男女兼性或心理雙性化,是指一個人兼有男性化與女性化的氣質。雙性化人格個體更健康、更具自信,自尊和靈活性,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傳統性別觀念認為,一個人生理性別特征明顯越明顯,健康水平越高。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健康水平包括生理機能的健康,心理健全和社會適應能力,人們對性別特征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單一的性別特征不能滿足競爭激烈的社會。雙性化人格是綜合男女兩性性格特征的人格類型。雙性化是在尊重個體生理性別差異的基礎上去培養異性的性別優點,并不是指丟棄本身性別的特質追求異性性別角色特征。[1]
1.2 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雙性化人格在性別角色教育的范圍之內。性別角色教育是指社會,幼兒園,家庭采用各種教育方式促進幼兒社會化的發展,具備適宜的性別角色觀念,完善其人格特征,從而適應社會發展的一種人格教育。[2]雙性化人格并不是在幼兒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是具有可教育性的。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又稱男女雙性化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的一個新概念,是在摒棄傳統的單性化教育之后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是指在對幼兒進行性別教育時,教育者持有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期待,使男女兩種性別的發展不再受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注重吸收異性的特征,發展成為具有雙性化性別角色的人。在教育幼兒時過于嚴格的性別定型只會限制幼兒智力、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
2.1 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性別角色教育觀。許多研究表明,家庭結構、家長教育觀念、教養方式,教育態度等因素都會對幼兒性別角色的形成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雙性化人格教育有利于轉變家長對幼兒的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改變父母對待幼兒的方式,從小培養孩子完善的、靈活的人格特征。目前,大多數家長在教育觀念上持傳統的性別角色觀,認為男孩應該勇敢、堅強,而女孩應該溫柔、善良等。在教育行為上也具有典型的行為傾向。如,給男孩買武器、汽車等類型的玩具,而給女孩買洋娃娃等可愛類型的玩具。在進行游戲時,鼓勵男孩進行體能類的游戲,而女孩參與較安靜的游戲活動。家長在幼兒性別意識的形成過程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家長如果樹立了正確的兩性觀念,可為培養幼兒雙性化人格奠定基礎。
2.2 改善幼兒園教師的性別教育行為。在幼兒的性別角色發展過程中除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幼兒園教育。3-6歲是幼兒性別角色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一時期的幼兒開始進入幼兒園,形成對性別的意識和認知,初步形成對性別的價值觀念,幼兒的性別角色逐步建立,并不斷發展。幼兒園教師的性別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深深地影響著幼兒。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可以使幼兒園教師轉變刻板的性別角色教育的觀念,系統地學習雙性化的理論、了解其影響因素以及教育的途徑、方式、方法等。從而體現出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性,能夠為家庭提供科學的雙性化人格教育指導,從而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且有利于幼兒園科學系統地對幼兒進行雙性化人格教育,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性別角色觀念,促進幼兒性別角色雙性化的發展。
2.3 利于幼兒形成完整人格。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存在于性別刻板印象的單性化教育,把個體性別特征給予嚴格的限定,限制了人的全面發展。雙性化人格是一種理想的人格模式,一種心理健康的模式,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這為當代幼兒性別社會化過程指明了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雙性化人格教育可以補充幼兒單性化人格的不足,塑造幼兒完整的人格。在社會生活各方面兩種人格較量中,會發現具有雙性化人格的幼兒更能表現出較積極的人格特征。無論是男孩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其性格特征可能靈活多變,培養雙性化人格對幼兒未來學習、生活、婚戀、工作都有所幫助。著名心理學家貝姆認為:在人類不斷發展的未來,雙性化人格將會得到充分的重視,雙性化將成為心理健康的標志,因此雙性化教育也就成為性別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
3.1 幼兒園教育中雙性化人格教育缺乏科學指導。由于學歷層次,教齡等方面的不同,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的認識也存在偏差,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雙性化發展水平。從教育目的看:幼兒園教師缺少對幼兒進行雙性化人格教育的目標。當前學前教育的目標體現在對幼兒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很少關注幼兒人格的養成。從教育內容看:幼兒園教育內容相對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等五大領域。而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屬于社會領域中的性別角色教育,幼兒園教師對社會領域的教育內容理解不充分,從而缺少了對幼兒進行雙性化人格教育的內容。從教育組織形式看:幼兒的基本活動是游戲。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多數在游戲活動中進行,教育形式單一,教育指導水平不高。
3.2 家庭教育中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缺失。首先,幼兒家長缺少對幼兒進行雙性化教育的意識。早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雙性化人格教育就作為一種家庭教育而廣泛流行。而在我國雙性化的研究起步較晚,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也沒有走人家庭。且在家庭教育中更多關注的是幼兒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忽視幼兒雙性化人格的培養。其次,幼兒家長性別刻板印象嚴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家長持有保守的性別角色觀念。幼兒被性別刻板印象束縛,難以向雙性化方向發展。最后,幼兒家長缺少專業的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的專業指導。幼兒家長對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存在理解偏差,在性別角色教育的過程中存在一種去性別化的教育誤區,即忽視男女兩性性別角色發展的不同需要,給男生、女生完全相同的期望、要求和教育。[3]
3.3 家園雙方缺少互動。首先,家園雙方教育觀念的不一致。家庭教育更多重視早期智力的開發,忽視對幼兒生存能力,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以及雙性化人格的培養。這些必然導致幼兒片面地發展。在幼兒園教育中通過一日生活,游戲等活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幼兒社會化的發展,其中就包括了幼兒雙性化人格的發展。其次,幼兒園在指導家庭育兒過程中針對性不強。多數家長忙于工作,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幼兒園。幼兒園對家庭雙性化人格教育的指導多流于形式,以幼兒園教師單向講授為主,家長缺少思考的時間,影響家長參與幼兒雙性化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后,家園雙方沒有對幼兒雙性化人格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反思。家園雙方缺少及時有效的溝通,在幼兒發展的不同階段,沒有明確的雙性化人格教育目標和具體的教育方式。
4.1 幼兒園教育方面。首先,教師要不斷完善雙性化人格,為幼兒樹立良好的角色榜樣。學前期是性別角色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活潑好動,愛模仿,而教師正是幼兒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我國男女優勢比例失衡,男幼師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性別角色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努力學習異性的品質特征,為幼兒提供雙性化人格榜樣。其次,幼兒園要把雙性化人格教育列入到幼兒園課程計劃中。幼兒園可根據本園幼兒的實際情況,編寫發展幼兒性別角色的教材。將雙性化人格教育課程列入到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中。最后,教師要將雙性化人格教育融入到幼兒園的各種組織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觀察,發現幼兒不同的人格特點,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在一日生活,區域游戲,集體教學等組織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性別角色教育的指導。例如在進行游戲時盡量不要對性別設限,減少游戲中的性別差異,要給幼兒提供更多自主選擇游戲類型的機會。幼兒在與異性同伴的交往中,了解自身的性別角色,以此完善雙性化人格。
4.2 家庭教育方面。首先,家長要樹立科學性別教育觀。家長要用雙性化的性別角色類型來代替傳統的單一的性別角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淡化性別角色的差異,認識到對幼兒進行雙性化人格培養的重要性。在為幼兒選擇玩具時,挑選衣服顏色時不要因性別而有所區分。其次,家長要擺脫原有的性別刻板印象,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在幼兒能理解的范圍內選擇一些突破傳統性別角色觀念限制的動畫片和繪本進行適當的雙性化人格教育,這些卡通形象的性格特征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雙性化人格教育的目的。最后,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情緒狀態,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性別角色榜樣。幼兒年齡較小,家長是他們模仿的對象,也易受到家長情緒的影響。因此,家長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幼兒性別角色發展要有積極正向的引導,尊重幼兒氣質類型,使孩子在性別角色模式上享有更多的靈活性,擁有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4]
4.3 家園共育,重視雙性化人格教育的一致性。首先,做到家園溝通。家園雙方要擺脫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形成一致的雙性化人格教育觀念。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形式,讓幼兒園教師與家長一起了解幼兒當前的性別角色發展狀況,共同分析與反思自己的性別教育教育行為,確定幼兒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雙性化人格教育的目標。其次,做到家園合作。幼兒家長要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工作,把幼兒在性別角色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與教師交流和討論,共同對幼兒進行及時有效的雙性化人格教育,從而實現幼兒性別角色雙性化的發展。[5]最后,做到家園共研。幼兒園教師定期書寫個別教育案例,開展以“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為主題的案例講述研討活動,分享在對幼兒進行雙性化人格教育中所獲得的經驗。與此同時,邀請家長寫一些在幼兒雙性化人格教育中心得感悟。家園雙方對其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討,共同促進幼兒性別角色向雙性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