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斌
(福建省建甌市竹海學校 福建 南平 353100)
化學實驗是讓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興趣的有效途徑,也是化學教學中重要的內容[1]。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和推廣,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化學實驗中已是大勢所趨。信息技術在化學實驗中具有多方面的優勢,能夠幫助教師構建新的實驗教學模式,讓學生對微觀的化學現象進行直觀的觀察,模擬實驗提升了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參與度,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實驗探索的樂趣,將化學實驗變得生動有趣。
九年級化學的第三章內容為物質構成的奧秘,在本章學生將從宏觀世界嘗試進入到物質構成的微觀世界。以前沒有信息技術可以利用時學生只能靠想象和教師的講解去完成對本章知識點的掌握。這樣的掌握只是一種知識灌輸,并沒有形成理解記憶,而化學這門學科是建立在研究物質的構成之上的,一切化學反應都與微觀現象有關。因此需要通過信息技術將微觀現象直觀化,將抽象的化學過程形象化,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吸收相關知識。
比如第三章第一節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的課前導入如果使用多媒體展示不同微粒構成的物質視頻,這樣的導入概括性的將本章的知識點進行了演示,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興趣,與純理論導入講解相比顯然效果更好。在之前第二章學生學習了水分解的過程,由于學習側重點不一樣,學生在第二章看到了水可以通電分解成氫氣和氧氣這個實驗現象。實驗演示過程學生也只能看到宏觀現象,看不到微觀運動。
化學教學中除了書上可以操作演示的實驗外,還有許多不能在課堂上進行的實驗,這一部分實驗只能靠講解和學生想象,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影響教學效果。信息技術可以從多方面解決這個難題,比如實驗演示視頻、著名重要實驗再現和學生能實際電腦操作的模擬實驗,這些信息技術的運用很大程度上將化學課堂變成沒有不能演示的實驗,也能將那些現象并不具有顯著性的實驗充分展示出效果,極大提高了“傳說中”的實驗的可信性。豐富的信息技術使得化學實驗教學手段可以采用多種方式結合,在模擬實驗中學生可以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不只是遵從書本上的實驗要求去做一場完美實驗,這些方法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實驗探索的樂趣,而不只是化學實驗服務于我們的化學知識點,將化學實驗變得生動有趣。
化學實驗中還有一部分實驗需要通過較長時間和較為細致的觀察才能得出實驗效果,有些實驗的條件學校實驗室也不能達到,因此學生不能在實際教學中看到實驗效果,如果將這些實驗以播放實驗視頻的方式展現,那么學生就能清晰明了看到整個實驗過程。
傳統的實驗過程準備和演示過程都比較耗時耗力,一節課教師需要抓緊時間才能把實驗過程演示完,同時講清楚實驗原理。特別是在復習階段時間緊湊,大多實驗都已經操作過,不可能再次演示講解,這時候就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對課堂教學進行幫助,利用網絡資源搜尋相關實驗視頻,實驗視頻只播放最重要的部分,那么這種情況下一節課可以容納的知識點就更多,時間安排上更加緊湊,增大了一節課的教學容量。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網絡資源本身就是一種教學環境,學生在這個環境中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因此我們可以把網絡資源的利用當成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教學的一種有效工具。學生根據教師引導提前預習相關實驗的原理和步驟,完成學生自己對實驗過程的設想。
教師演示實驗是學生看到觀察實驗的重要部分,演示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實驗過程的理解[2]。但是目前大多數班上學生人數都較多,教師演示時前面的學生可以比較清楚看到每一個步驟,但是后面的學生只大概知道教師現在在做什么,至于做的過程幾乎不能有效觀察,這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此時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放大,攝像頭對準教師的演示過程,不僅全班同學都能看到實驗過程,而且能夠看到細節,極大地提高了教學容量。
過去實驗結束學生就再也無法看到,只能通過記憶回想實驗過程,實驗教學資源沒有辦法重復利用,但是學生在預習、學習、復習過程中只看一次實驗過程是肯定不夠的。根據此現象可以建立本校甚至本地化學實驗資源庫,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行重復查看實驗過程,通過慢放、回放等功能把實驗每一步都理解透徹,選擇正確方法復習知識把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突破。
只要使用恰當,信息技術的優勢可以在教學中得到充分展現,教師也在搜尋網絡資源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通過正確引導,還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學習,增大了一節課的教學容量,學習效果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利用能有效提升中學化學實驗教學效果,我認為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應該通過探究,不斷在化學實驗中多個領域中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建構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本文探究了信息技術在微觀領域、模擬實驗以及增大教學容量三個方面的應用。通過使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微觀知識概念變得生動易懂,利用圖片、聲頻、視頻和模擬實驗軟件能夠完善實驗效果[3],讓化學課堂幾乎不再存在學生看不到的實驗演示,不僅增大了化學實驗教學課堂容量,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提升了化學實驗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