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燕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五顯中心幼兒園 福建 廈門 361100)
STEM代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倡導的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學科整合的理性教學,在此項教育理念中,實現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跨度,知識體系的相互串通,講究融會貫通的方式去學習。區角是每個幼兒園班級所必備的,區角游戲的開展,更大限度的利用了可以使用的教學資源,在這里幼兒不僅可以學習新的知識,還彌補了其他生活經驗的缺失,如建構區的創建。在STEM教育理念的支持下和幼兒身心發展需要,我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對幼兒園科學區角活動的實踐進行簡單的論述。
STEM教育要從多個角度培養幼兒能力。每個活動的開展都需要合適的活動內容,幼兒園科學區角活動的開展亦是如此。
1.1 主題活動后延伸區角游戲內容。現在在幼兒園中,教師大都以主題活動形式開展活動,所以在選擇區角活動內容時,就需要充分考慮是否和主題貼切,在進行主題活動延伸的時候是否可以得到發揮,可以在區角進行活動嗎?比如,配合大班主題活動《秋天來啦》,我們在科學區角會投放秋天豐收的食物,供幼兒近距離接觸到秋天的到來。之后,我們也可以慢慢增設一些小動物,秋天來啦,小動物會做些什么?教師鼓勵幼兒積極主動的去觀察探索,并用記錄表進行簡單的記錄,進一步加深了幼兒記錄觀察能力的提升。
1.2 日常生活中生成區角游戲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也會遇到各種各樣關于科學的問題,畢竟處處留心皆學問,幼兒思維跳躍的很快,可能突然就有什么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并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來展現他們的好奇與興趣。在這樣的一個情境下,可以隨機產生一個科學區角活動的內容。比如,午間飯后散步時,孩子們會一一來到戶外走一走,有些活潑一點的孩子會尋找陽光,并且進行踩踏。以此為契機,我們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太陽的運動軌跡,早晨太陽是從哪邊升起的,中午會發生什么變化,下午又會發生什么,這樣在科學區角又可以展開新的游戲活動啦,如“太陽去哪里了、太陽變變”的游戲。
1.3 利用家長資源組織區角游戲內容。幼兒的家長從事各種各樣的行業,有在高校任職的。培訓機構的、經營以及其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者,他們在多元的環境下工作,進一步給幼兒提供了一些成長的氛圍,尤其是進行科研的家庭,進一步熏陶了幼兒的心靈,為科學區角活動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
STEM教育講究的是學科與學科之間跨越式的綜合性學習,特別在意是在工程為核心的設計和制造活動中解決現實生活中有價值、實際需要的問題,而這也是最核心的所在。在STEM教育理念的引領下,確定科學區角活動的內容是基礎,我們從探究問題的起點出發,在這過程中進行一系列摸索與創新,呈現良好的STEM科學區角活動,主要包括獨立項目和主題項目。
2.1 現場觀摩,設計獨立項目的STEM科學區角活動。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以及身心發展的需要,從多角度出發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喜歡探索的需要,結合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了現場觀摩。交流討論的教研活動,科學規劃、合理選擇科學區角的活動內容,對STEM科學區角活動進行獨立設計。比如,幼兒對水有著獨特的喜愛之情,百玩不厭。于是,大班單個獨立項目《沉浮》活動孕育而生。首先,教師需要準備的材料種類較多而且這些活動材料人手一份,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記錄表、鉛筆;盛水的臉盆若干,積木若干,塑料插片若干。其次,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把這些材料放進水里,會發生什么現象。隨著問題的提出,幼兒會有不同的猜想產生,以STEM教育理念為支撐點開展幼兒園科學區角活動的研究,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大膽猜測。最后進行實驗操作,兩人一起進行試驗,浮起來的物體怎么讓它沉下去,沉下去的物體又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它浮起來,并且做好記錄。在該單個獨立項目式活動中蘊含STEM概念(科學:感知物體的在水中的沉與浮。技術:進行實際操作。工程:學會組裝將兩者結合起來,實現新的現象。數學:感受物體的重量與水之間的關系。)我們充分的將這些獨立項目融合在一起,開展STEM科學區角活動,可以幫助教師獲得這方面的經驗,還為后面主題式項目活動奠基。
2.2 結合班級小專題研究,研討系列主題項目STEM科學區角活動。班級小專題,是班級教師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的專項研究。這個形式是按照幼兒的興趣,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的專題活動,時長為一個月左右。這些簡單的活動可以在區角中展開。比如,大班的《秋天來啦》,因為天氣的變化,引起幼兒身體的一系列健康問題,得到了家長與教師的廣大關注。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科學區角的活動就是圍繞秋天來了,身邊的景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的動物為什么飛走了等展開一系列的主題式科學活動。這些活動,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去解決他們所發現的問題,善于思考與大膽表達,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理解與體會。此外,教師也能多角度出發,發散思維去探究怎樣開展系列主題項目STEM科學區角活動。
STEM教育的核心是冗雜所有。在STEM科學區角活動中,教師需要滿足幼兒在自主、自由的科學區域活動中進行探究,還要發散思維如何解決問題,大力倡導開放式教學指導原則,保護幼兒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第一步,變主動為被動:在STEM科學區角游戲中,教師特別容易思維定式,一旦發現幼兒遇到問題不再進行操作,就會主動幫助幼兒完成教學操作。這樣的行為不僅會影響幼兒探索的思路,還引起一些不良氛圍的產生。這個時候教師需要靜心等待,假裝沒有注意到幼兒行為的變化,等幼兒主動來尋求幫助,再給予相應的幫助。第二步,變指導為指引:幼兒尋求幫助的習慣是“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我不會做”。此時,教師不能直接對幼兒說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而是詢問幼兒的思路,根據幼兒的思路給予相應的提示,詢問幼兒接下來該怎么做。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在頭腦中印下了深刻的記憶。第三步,變封閉為開放:就是指開放式提問。教師不要詢問“對不對”“可不可以”的封閉式問題,而要用開放的問答來啟發幼兒思考。比如,大班活動《彩光變變變》,幼兒可以自由探索讓光透過不同物體。我們進行開放式問答,如“可能有哪些方法?”等,鼓勵與引導自己不斷探索。通過幼兒自身的實際操作與大膽嘗試,養成自主解決問題的好習慣。第四步,變直接為間接:在STEM科學區角活動中,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往往會有問題的出現,教師不要直接指出與指導,嘗試花樣式間接提醒。比如,大班活動《好玩的紙球》,教師提供報紙、小簍子、彩色毛線、包裝袋、透明膠帶、各種膠、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剪刀等,讓幼兒自由組合,創造各式各樣的小球。鼓勵幼兒嘗試多材料混搭方法的同時,教師利用穿插式介入到幼兒活動中進行指導,可以加深師幼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幼幼之間的相互配合,共同思考、探索、解決問題,來完成活動所要完成的項目。在STEM教育理念下,教師進行幼兒園科學區角活動,以融合貫通的活動形式,讓幼兒在游戲的世界里快樂玩耍。通過此類方式,一方面滿足了幼兒探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幼兒的生活經驗得到充實,提高了幼兒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