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純
(江蘇省昆山市繡衣幼兒園 江蘇 昆山 215300)
生活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認為生活對教育有重要作用,幼兒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困惑,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培養幼兒在實際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能力。生活教育的內容豐富,生活的變化就能即刻引領著教育的變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教育會因為生活而改變,但也在促進生活的發展。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教育的原因,教育可以改變生活,讓幼兒的生活更具有科學性,獲得更好的發展。
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創新思維和動手操作,動手能力的高低和思維反應的快慢會直接影響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結合本班科學教育的發展現狀,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以幼兒為本位,發展以“做”為根本的活動內容。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到教師應當全面發展幼兒的能力,平等對待全體幼兒,每一個孩子都有參與各種活動和在活動中表現的機會。科學教育的難度較其他領域會稍高一些,因此在生活中會出現老師為了提高操作的成功率,就選擇一些能力較強的孩子來參與科學活動的情況。但每一個孩子都是正在蓬勃發展,未來具有無限可能并具有獨特價值的存在。因此科學教育應當面向全體幼兒,教師應當關注全體幼兒的生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科學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是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內容。除了按照計劃制定的科學教育內容,教師還要關注幼兒在生活中的隨機事件,并積極引導幼兒探索其中的奧秘。春天到了,孩子們在戶外散步時發現空氣中飄散著一些白色的“毛線”,孩子們跳起來去抓,玩的不亦樂乎。他們都跑來問老師:老師老師,這是什么呀?老師告訴他們這是蒲公英,風一吹蒲公英就出來旅行了,旅行后會有更多的地方長出蒲公英。孩子們非常感興趣,衍生出了科學活動《種子的旅行》。孩子們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發現蒲公英的種子有冠毛,種子非常輕,就像一把降落傘,所以蒲公英的種子借助風力到處旅行。類似依靠風力傳播的還有薊、槭樹等。除了風力傳播,還有流水傳播、動物傳播、自彈射散播等種子旅行方式。孩子們初步了解了種子的不同傳播方式,對種植種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下一步,老師就可以帶領孩子們進一步貼近自然,嘗試種植,了解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條件,不斷豐富幼兒的科學認識和發展他們的動手能力。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關于科學教育的內容提出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在幼兒園進行科學教育的操作材料要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小班材料側重于激發幼兒興趣,中班側重于基本掌握方法和現象,大班則應該注重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旋轉陀螺》在小班開展,主要是激發幼兒對陀螺的興趣,讓提供的紙片陀螺轉動起來即可。在中班開展,除了教師提供的紙片陀螺,還可以提供記號筆和記錄表。讓幼兒自主在陀螺上設計圖案,猜測旋轉后陀螺上的圖案形狀并進行試驗和記錄。大班的材料更為豐富,火柴、硬卡紙、記號筆、剪刀、記錄表,幼兒動手制作陀螺并記錄下旋轉的相關情況。
除了材料,教師還應當注意操作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如在科學活動《測溫儀》中測溫儀需要對準物體表面并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得到比較準確的結果。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需要將操作步驟細化,有一定的有檢驗標準,再把觀察什么現象和如何記錄清楚的告知幼兒,幼兒才能安全高效的完成操作。
生活教育思想中提出“社會即學校”,這說明幼兒科學教育的場所并不僅僅局限在幼兒園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整個社會都是幼兒可以進行科學教育的場所。因此,教師應當積極進行教育的拓展,充分調動社會資源。
科學教育要與實際生活結合,可以結合本地的社會資源,如昆山特有的昆石館、瓊花園、并蒂蓮池,還有動物園、科技館、少年宮等等這些都是幼兒可以去參觀了解的資源。
與幼兒更緊密聯系的是幼兒生活的環境。孩子們在開展科學活動《我眼中的春天》時,教學的場地也極大的向外進行了拓展。有孩子說:春天在田野里,我看見油菜花開了!有孩子說:春天在小區里,小區里的櫻花樹開滿了粉紅色的花,漂亮極了!有孩子說:春天在小溪里,我發現了無數黑黑的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是青蛙。還有孩子說:春天在桑樹上,蠶寶寶蠕動著身體,白白胖胖真可愛!孩子們對日常生活的地方進行了深度探索,在觀察中發現了春天的痕跡,對春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社會這個沒有圍欄的教學場地中,幼兒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索和思考,這是在教室中無法獲得的經驗。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為幼兒園科學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積極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以適合幼兒的教育方法進行教學,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