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中都南苑幼兒園 安徽 滁州 233100)
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我國幼兒教學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其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很多幼兒園過分重視幼兒的智力發育,而忽略了培養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等等。因此,幼兒園在重視和培養兒童智力發育的同時,也應該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本文中,筆者談談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策略:
1.1 教師與家長的合作缺乏一致性。加強幼兒園與幼兒家長之間的聯系是保證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所在。在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與家長保持一致。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筆者發現很多教師與家長的合作不一致的現象。主要表現在,部分家長把教育幼兒的責任全推卸給教師,缺乏責任感,有的家長認為只要配合教師的工作就可以,缺乏主見和創新力,這樣導致教師特別是家長在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過程中比較被動,更甚者,有的家長從小溺愛幼兒,不按教師的要求去做,放松對孩子的要求,使得教師在學校里培養的兒童的習慣在家里得不到執行。
1.2 教師沒有系統的培養觀念。很多教師在培養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方面沒有系統的知識,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規劃,從而使得教師的教學顯得雜亂無章。很多教師沒有根據兒童的成長發育特點安排兒童的習慣的養成,而是比較隨意,如讓小班的兒童養成珍惜飯菜和不浪費糧食的習慣,讓中班的學生養成守時和勤勞節儉的習慣等,明顯不符合兒童的年齡段的特點和規律。
2.1 充分發揮榜樣激勵作用。幼兒好勝心比較強,渴望得到家長以及教師的激勵和表揚,在幼兒教育期間,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一定要結合幼兒內心需求進行,進而可以體現出榜樣激勵作用,為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奠定基礎,達到正面宣傳效果,使得幼兒能夠自覺遵守行為規范,進而可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對表現優異的幼兒進行表揚,將行為端正的幼兒作為其他幼兒學習的榜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倡導品學兼優,積極鼓勵幼兒向他看齊。對于行為習慣不正確的幼兒,要及時進行糾正,對于一些不夠整潔的幼兒,教師的說教起不到有效作用的話,可以要求此類幼兒承擔衛生委員,代替教師對班級衛生以及幼兒衛生進行檢查,同時向幼兒簡述一些相關衛生故事等,從而使這些幼兒受到影響,自覺養成講衛生的行為習慣[1]。
2.2 構建家園紐帶關系。偵家庭、幼兒園是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主要場所,所以家長和教師必須要聯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應對,攜手共進,為幼兒健康成長以及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從而可以達到教育統一化的真實目的。所以在新時期下需要創設良好家園紐帶關系,在實際教學中引入家園聯系內容,提升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質量,在新時期下顯得格外重要和有價值。
家園聯系就是家長和教師針對幼兒各方面能力和素養進行考核和分析,彼此之間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溝通,向對方闡述幼兒的行為和舉止等,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做好引導工作,使得幼兒能夠形成良好行為習慣。比如,教師可以向家長了解幼兒是否過于依賴家庭,是否可以在小班中嘗試做一些小事,自身是否擁有基本禮儀和教養等。
在一些教育不發達的省份和地區,由于教育水平比較落后,幼兒園與中小學相比一直處在基礎教育的短板,加上近幾年來民辦幼兒園的崛起,這些幼兒園的共同特點是辦園時間不長,從而沒有形成系統有效的兒童良好習慣培訓系統。因此,對于這類幼兒園來說,應該加強教師這方面的培訓工作,提高幼師這方面的素質和技能,讓幼師意識到良好的習慣對于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和對于自身職業發展規劃的重要作用。其次,幼師要發揮自身的模范引導作用。幼兒模仿能力比較強,幼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兒童效仿的對象。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良好習慣來為兒童做好表率,促使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如,幼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衣著大方得體,不穿過于暴露的服裝,談吐文明,態度和藹可親。與人交談時多用“請”“謝謝”“沒關系”等禮貌用語,給兒童做好示范作用。吃飯、上廁所要排隊,看到地上扔的玩具和紙筆,隨手撿起來,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兒童自覺不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教師首先要抓住這時期兒童的年齡和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其次,對幼師開展定期的專業技能培訓,讓幼師意識到良好的習慣對于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同時,兒童活潑而好動,模仿性強,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兒童做好榜樣示范作用。最后,家長也是兒童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一環。家長要為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同時教師要設法取得家長的配合,利用開家長會的契機,對家長進行培訓,全方位提高家長對兒童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