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微莉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信和幼兒園 福建 泉州 36201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科學領域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上,我發現簡單有趣的科學小實驗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
如何開展科學小實驗?如何激發幼兒興趣和探究欲望?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下面分享我從實踐得來的經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認識世界的動力。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興趣點,把它作為科學小實驗內容。從小班起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興趣,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為幼兒創設寬松的、自由的環境。
在“熱鬧的元宵節”小主題,布置花燈展,孩子們對琳瑯滿目的花燈異常感興趣。我及時開展小實驗:小燈泡亮了。以“幫小兔的花燈亮起來”為主線貫穿始末,通過幼兒自主操作,探索讓燈泡亮起來的方法。在看看、想想、試試中,孩子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師為什么我的燈泡亮不起來?引導幼兒從燈泡會亮需要具備的條件推理出4個原因:(1)燈泡壞了。(2)電線斷了。(3)電池沒電。(4)電路沒接好。
得出結論后再次操作,排除了問題,孩子們很快幫助小兔亮起了花燈,異常開心。
在科學區,提供各種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回形針,鐵環,銅鑰匙,紙片,布條,花片,小木片等,讓幼兒探索哪些物體能導電?哪些物體不能導電?孩子們做實驗的興趣高,不斷嘗試,積極探索,很快找到了答案,孩子們的好奇心得到保護,探索欲得到支持,寬松的氛圍,讓孩子科學探索興趣日益增強。
教師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善于捕捉本年齡段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來選擇科學小實驗的內容。“時時處處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學”,選擇貼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引導他們在對比中提出問題,產生探索的興趣。
在觀看國慶閱兵儀式上,看到解放軍叔叔穿上迷彩服,有的小朋友說:“我看到有種蛋也有迷彩服,雞蛋鴨蛋沒有迷彩服。”因此,我設計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蛋,幫助孩子認識各種蛋,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我還組織開展小實驗《鵪鶉蛋寶寶變白記錄》,引導幼兒大膽觀察和實驗,得出白醋能幫助鵪鶉蛋變白,這一有趣的化學現象,嘗到了科學探索成功的樂趣。
寓科學教育于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化的情境中做實驗,最符合幼兒的天性的,備受幼兒歡迎。
例如:光影探秘活動中,我創設了“孫悟空大戰盤絲洞”的情境,讓孩子們扮演角色,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們更加積極參與,大膽探索出影子形成的條件:有光才會有影子;不透光的物體才會有影子。
通過合作實驗,發現影子的變化與光和物體的距離和位置有關。大膽想象,嘗試運用光影知識戰勝蜘蛛精的愉悅感。
我還在班級每周進行科學小實驗分享,孩子們當上小老師教大家做小實驗。在班級營造濃郁的科學探究氛圍:互動墻上與孩子一起制定了每個階段的實驗計劃;展示小實驗精彩瞬間;宣傳力學、聲學、磁學、光影、化學等科學小常識;提高豐富多彩的小實驗操作材料。以繪本故事的境界激發幼兒游戲心,讓幼兒在自主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
“小螞蟻過河”的科學小實驗中,我提醒幼兒,將四艘不同紙質的小船同時放置水中,進而觀察四艘的船。通過情境激趣—猜測—交流總結,層層遞進為幼兒提供材料讓幼兒與材料互動,幼兒的興趣高,我還有意識設置一些障礙,如:臺風來了,讓幼兒闖關。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鼓勵幼兒大膽用比較準確的來表述自己觀察到的形象,游戲性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幼兒開動腦筋、反復思考和觀察實驗現象,勝利闖關。
蘇霍姆林斯基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教師的職責是:全面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現他的稟賦,形成對藝術創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種多方面的完滿的精神生活。我們應該讓幼兒成為科學小實驗的主人,激發幼兒的興趣,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解放出來,從“教師獨奏”到“幼兒獨奏合奏”,讓幼兒在開放、自由、愉悅、自信的環境中學習、探索。從小樹立起學習科學的興趣,探索和發現科學奧秘,長大為我國的科技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