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明
(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王園小學 江蘇 宿遷 2238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在小學教育中得到廣泛的宣揚,教育者越來越注重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追求趣味性的心理特點,科學、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不斷創新,設計出符合小學生數學學習需求的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層次制定相應的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案,有效地改善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1.1 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正是活潑好動、無憂無慮的時期。但是,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普遍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講授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將教學的內容和信息傳授給學生,課堂呆板,學生沒有積極向上的喜悅之情,完全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獲取數學知識的內容,課堂的專注度和參與度難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觀念以知識的獲取和成績作為參考的標準,教學模式僵化,長期發展則容易導致學生的上課積極性降低,對于數學課程的學習也失去了興趣。
1.2 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制約。近年來,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地位,在教學活動中越來越強調“生本教育”的觀念,即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情況為本,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往往為了保持整體的數學教學進度而忽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給予學生進行自主交流、討論的時間比較有限。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在講解題目的時候,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基礎,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盡管教師教授的方法有效,學生缺乏相應的理解力,也很難掌握數學題型的正確解答方法。
2.1 趣味性分層教學應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是學習最強的推動力。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幽默、有趣的語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實施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分層教學,首先需要教師明確分層教學的基本活動,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保障后期的數學教育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開展。教師需要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學期初可以對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一次整體的測試,通過數學水平的測試大致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能力,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合理的分組。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在生活中主動地實踐數學知識,感受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樂趣。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學生分為三個主要的層次,分別是:基礎層次、中等層次和高等層次。基礎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一般較差,數學基礎不牢固,包括一些后進生,這一層次的學生需要從基礎方面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因為他們的學習進度一般比較慢,需要教師不斷地強化他們的基礎能力。第二層次的中等學生基礎相對比較好,有較大的進步空間,需要教師結合相關的訓練,對其基礎能力進行強化。第三個層次是高等學習層次的學生,這類學生的學習基礎良好,教師可以充分地開發這類學生更優質的能力,例如讓這類學生帶動基礎層次的學生,給予這類學生一些難度更高的訓練,開發他們的學習思維能力,實行培優輔導。教師應該合理分配小組的數量以及每個小組內的人員數量,每個小組應具有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有利于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優勢互補,實現組內學習與探究的互幫互助。將趣味游戲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是進一步增強合作探究有效性和趣味性的重要方式。
2.2 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趣味性分層。將學生劃分成一定的小組后,設定趣味性分層教學的目標,教師就需要結合教材的內容進行分層設計,對于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進行必要的分層教學,教師要把握分層教學的整體和局部關系。整體的分層教學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的內容,把握數學教材內容中的基礎知識、重點、難點內容,確保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知識,比如概念理解題、基礎計算題等等,這些內容需要確保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掌握。其次,教師要展開局部的分層教學,注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對于思維能力發展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探索題型和內容,讓學習能力比較好的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對于思維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以在教學內容和要求上相對放寬,確保學生能夠基于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基礎能力的提升。舉例來說,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依據實際生活情境與課堂教學中的趣味性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同時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內容。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找一找身邊的長方體與正方體,學生回答:課桌,鉛筆盒。讓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找一找,學生回答:課本,黑板,讓學習基礎好、思維能力好的學生找一找,學生回答:教室,門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是圍繞著一個問題點作不同的回答,答案都是對的,只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罷了。所以,趣味性分層教學的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感受到數學理論知識的精彩和有趣。
通過趣味性分層教學模式培育學生的學習動力以及自信心,培育小學生良好的數學知識技能以及數學應用能力,通過差異化的教學方式,滿足小學生具體的數學學習需求,這是值得在教學實踐中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