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世安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得分工越來越明確,社會分工也呈現出細化的特點,這對于從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來說,需要學生具備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更好的適應職業生涯的發展。因此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中,借助高職體育教學能夠為教師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培養思路,從而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基于此,剛剛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必要性為切入點,通過探討其重要性提出了相關的培養路徑和建議。
首先,在高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學生步入職場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定位是為學會輸送更多具有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關注自身的職業技能,這就決定了大多數學生在畢業之后會立刻投身職業生涯中,而在學生投入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更好的適應自身身份從學生向職場的轉變,從而更好的開啟人生生涯發展的新階段。其次,在高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塑造學生人格的內在需求。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人際交往、抗挫、獨立生活、認知等多個方面的能力。具備這些能力學生才能更好的塑造自身的人格,從而真正成為能夠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高素質人才[1]。基于這樣的內在需求,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中,針對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需要,優化體育課程教育教學內容并且轉變體育課程教育教學的方法,不僅為塑造學生的人格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和載體,同時也為推動體育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傳統的高職體育教育教學中,體育課程教學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由于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影響,高職院校針對學生的教育,主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忽視了體育課程的教學。另一方面,在體育課程教學與實施的過程中,缺乏新的教育觀念和新的教學方法,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上只是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這些問題的出現影響了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功能的發揮。基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視角出發的高職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認識到高職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積極探討如何將體育課程融入到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之中[2]。其次,教師要在這樣的理念影響下豐富體育課程教學的內容,從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需要,針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優化,使之更好的滿足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發展需要。
通過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分析不難發現,社會適應能力包括多個方面的素質,因此,教師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需求。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要素的不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體育課程教學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培養的適應性。舉例來說,教師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針對同一體育項目的教學設置了簡單、一般、困難三個層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由簡單到困難進行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大多數學生可能都能夠很好的完成簡單的學習任務,在遇到困難的學習任務時,就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抗挫能力,不斷的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體育運動技能水平才能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利用這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夠使學生在體育課程中不斷的培養自己的抗挫能力,同時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利用體育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要針對體育課程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深度進行拓展,從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需要對課程教學活動進行優化,教師通過對教學的不斷優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要求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學的活動形式應當區別于初中和高中。舉例來說,高職院校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中,可以將體育教學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從而使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借助體育課程教學的內容,培養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還能指導學生更好的將這種社會適應能力與自己的專業發展相結合,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在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方面的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僅是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更是推動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推手。因此,要認識到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在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價值,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和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和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更好的促進自身的成長,通過體育課程更好的培養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