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斌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實驗小學 福建 福州 350015)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是的,良好的新課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開始。教師可以抓住題目與課文內容的聯系誘導生疑,這樣既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迪思維,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審題能力;也可以從文章的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找到文章的線索,把握文章脈絡與思路,這樣有利于迅速、準確的把握文章的脈絡與內容,使學生按文章思路去閱讀。如我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就是抓住課題質疑導入:
課一開始,我就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發生在美國洛杉磯地震中的感人的故事——17《地震中的父與子》,接著就問:“學貴有疑,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興趣盎然,有的問:“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有的問:“這對父與子怎么做?”有的問:“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還有的問:“這場地震發生在哪里?”等等。這樣從題目入手質疑,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誘導學生探求知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及心靈深處的求知的欲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探究者”(蘇霍姆林斯基)。學生帶著問題開始讀書,認真而專注。在這個過程里,學生不僅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而且找到了課文的中心詞“了不起”,從而自然地引入到探究“了不起”的深讀階段。
課堂適時點撥是教師有意注意,給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添加一把火,促使學生廣泛參與,調動思維的積極性,進行多向思維,因為一句提示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思想,進而鍛煉學生的能力。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第十二自然段時,當學生體會到38個小時的漫長,父親的艱難后,我這樣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師:體會到時間的漫長,父親的艱難,請同學們把自己的體會送進去,你會怎樣讀好這個句子,自己讀讀。
生:自由練讀
師:誰來試試?
生1:讀得緩慢低沉很有感情。
生2:也讀得緩慢低沉很有感情。
師:我聽出來了,這兩個同學都讀得很慢很低沉,能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嗎?
生1:因為父親非常難過,心情很沉重。
師:還有不同的讀法嗎?
生3:讀得越來越弱(他的理由是父親挖了三十多個鐘頭又沒有吃,身體越來越虛弱了)
生4:讀得比較急(理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父親越來越著急)
……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雖然只是簡簡單單四個時間的詞,卻讀出了這么多不同的感受。
學生的思維發展有階段性,他們的認識也有局限性,造成了思維的定勢。片段中,當兩個孩子都是讀得緩慢低沉時,我用提示語架設一座橋梁,進行引導點撥:“我聽出來了,這兩個同學都讀得很慢很低沉,還有不同的讀法嗎?”一句提示語,引導他們學會多向思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觸角伸向更廣闊的領域,感受就更加豐富而深刻了,堅定、有責任感的父親形象就在學生的心中立體起來了。
推進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發生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教師在課堂上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運用激勵的言語、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同時也出現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稀泥現象。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始終堅持這樣一個信念:我的課堂評價語言要讓學生的理解、感悟、遷移、運用有一個提升的過程,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走向深入,而不是以平移的狀態原地踏步。如在執教《橋》一課時,這樣引導學生體會“老漢像一座山”的:
師:同學們,為什么村民覺得老漢像一座山呢?
生:因為他站著不動像一座山。
師:那其他村民們也都站著不動,他們也像一座山嗎?
生:因為老漢是村里的黨支書,平時為人們做了很多事,比如村民缺錢買種子時,老漢總是拿出自己的錢幫他們買;孤寡老人缺衣少食時,老漢總是給他們送來衣服和食物。師:是啊,老漢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人們,平時他就是村民心中溫暖的靠山。齊讀:他像一座山。
……
生:因為村民們“你擁我擠”、“跌跌撞撞”、“瘋了似的”、“亂哄哄”,而老漢“盯著村民”“不說話”。
師:是的,此時威嚴、冷靜的老漢是村民們眼中希望的靠山。齊讀:他像一座山。
……
在這個案例中,我的評價語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從“平時”給予村民溫暖的老漢到“現在”帶來生機的老漢,使學生明確了思維方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得到擴展,對老漢的認識更加有厚度,老漢山一樣的形象深入心中。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說過:“教育的最重要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的思維,這也是教育最令人歡欣的目標。”學生的理解、積累、發現和創造都是靠思維來支撐的,只有提升教師課堂語言,讓其在寬松的課堂氣氛中,打開思維的綠色通道,放飛思維,學生才能有所收獲,有所發展。一句話,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教師的課堂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