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繼遠
(江蘇省泗洪縣曹廟中學 江蘇 泗洪 223900)
運用行動研究法,構建以生生互動為主要手段的初中體育課堂,并分析社會心理學的互動在促進高效課堂目標達成中的作用機制。研究表明:生生互動式體育課堂可促成教學即時效果提升,表現為生生互動式課堂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習成績;可促進學生成長的長遠效益提升,表現為生生互動式教學弱化個體內化和外化問題使個體行為發生積極轉變,促進個體人際關系發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個體情緒社會性發展。
1.1 生生互動式體育課堂的設計思路。生生互動為主要方向,以拓展有效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豐富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形式,改善課堂教學為出發點;滿足學生同齡互動的需求,促進學生認知、情感以及社會性的發展;促進以“學”為主課堂的建立,強化學生體育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主要目標,全面設計生生互動式體育課堂。
1.2 教學內容的遴選。提高體育課堂效率,讓體育課堂教學既能滿足考試要求又能促進學生技能掌握,既有好成績又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成了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具體選擇體育課堂教學內容時要堅持幾個原則:一是結合體育中考各項目,成績是升學的依據,不能廢棄;二是均衡項目發展,選取教材中存在的現實中有條件教授的非體育中考項目,促進學生各項體育能力的全面發展;三是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學生的學習權利。
1.3 生生互動課堂內容的設計。體育課堂有著天然的互動優勢。其游戲特征也有利于多樣化互動方式的展開,因而在課堂教學的三個階段,即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都可以選擇適當的內容進行互動學習。為了豐富學生互動體驗,合作性互動、競爭性互動、合作—競爭性互動三種模式都將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有選擇地作為課堂互動學習的組織形式。合作性互動強調個體或群體之間的合作,為達到共同目標彼此配合、相互協作,主要使學生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產生順應、模仿等心理效應;競爭性互動主要使學生體會群體或個體產生分歧時激發出的個體不屈不撓、自尊、自信等心理體驗,但由于其負面效果比較突出,應在教學中盡量減少單純的競爭性互動;合作—競爭性互動,是合作與競爭互動的中間狀態,兼具二者之豐富體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多加利用。
2.1 一人替代小組。在生生互動教學前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人替代小組”的現象,原因在于學生初步從以教為主的課堂進入小組互動學習的課堂,學習思維難以轉變過來。組長的角色替代了以往教師的角色,將活動的過程安排妥帖,組員過分依賴小組長,因而不能提出活動過程中具有建設性的問題和意見;對教學目標的認知停留在任務階段,認為學習就是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達成目標,不能將學習視為一個需要自己去建構的過程,從而不能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將個體的學習融入到社會性的情境中,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被調動,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發生。體育課堂可以說是對合作、競爭等社會活動的預演場所,有著天然的情境優勢。學習小組應該是學習實踐場的實踐共同體,可以促進個體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實踐中來。
2.2 忽略邊緣人士。互動學習初期,小組成員之間關系進展較為緩慢,容易出現內向性格的學生參與程度較差的問題。可采取配對學習形式,為其提供情感及行動支持,拉近內向學生與小組成員之間的距離,解決邊緣學生難以主動參與小組學習的問題。“配對學習則被證明是能有效地避免學生游離現象的同伴學習模式。”教師可在學生自愿的前提下指定學習伙伴助力邊緣學生進步與融入群體。
生生互動式學習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以生生互動為主的體育課堂中,由于學練“權力”的下放,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活動實現了從教師控制到學生自主設計的轉變。以往學生聽從老師安排、鮮有對練習內容進行思考、按部就班、不在意自己在課中能學到多少;而在生生互動課堂中,學習小組會根據課時總體目標制定練習活動的小目標,并盡全力去達成,部分小組成員也會基于趨同心理為維持團隊和諧而突出自我的表現,維護團隊利益。
因此,高效課堂應該致力于學生能力整體性、生態性發展,既關注當前學習效果,又注重學生個體成長的長遠效益。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體育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教學觀念上,部分地區及學校仍對“運動中心論”和“生物體育觀”原有課程體系存在路徑依賴。把體育學科的部分功能當成全部,只關心技術教學和學生體質的提高,忽視學生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教學方式上陳舊單一,教師專制型課堂、放任式課堂依然頑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