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娟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水南學校 福建 將樂 353300)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沒有意識到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性,所以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意識較差,老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都不理想。為此,將分層教學加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對數學教學的學習更加努力,在學生的不同學習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學習,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將課堂交到學生的手中,滿足學生的自由學習,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1]。
既然要開展分層教學,那么首先要做到分層的設計,要保證分層的設計能夠符合小學生的實際需求,符合教學的真實狀況,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分層教學中充分發揮自我,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老師要從自身做出改變,要認真對待分層教學,一切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老師要徹底改善傳統教學模式,合理的利用分層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構建一個生機勃勃的學習環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分層的設計中,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畢竟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成長環境是不同的,這會多多少少影響學生的學習,讓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此,在進行分層教學時,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來進行分層,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分層教學中,讓教學目標得到完善,更好地鞏固學生的數學學習。因此,在開展分層教學時,老師首先要將自身的教學思想改變,然后加強對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將學生進行公平合理的分層[2]。
2.1 將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的一大重要起點,更是教學的目的。老師要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來進行分層,結合學生的現有水平,來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知識的進步,達到一定的知識進步,同樣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保證有一定的統一性,還要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100以內的加法(二)”的教學,老師將其分成三層,第一層需要掌握筆算的原理和算法,能夠得出正確答案;第二層需要掌握筆算的過程,以及計算結果;第三層學生需要掌握口算的過程以及筆算的列式。由此來將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分層。
2.2 將課堂提問進行分層。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能夠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讓學生在課上發揮自己的作用,激勵學生的學習自信。而且針對一些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分層提問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加入到教學中,給每個學生一種良好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觀察物體(一)”的教學,老師可以提問先用簡單的問題來提問第三層的學生,比如在講臺上放上一個長方體,提問學生從正面看到該物體的形狀是什么呢?提問第二層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到的物體形狀是同樣的嗎?提問第三層學生,如何從物體形狀來判斷出觀看者的位置呢?老師可以利用小正方體來擺出不同的形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充分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的學習體驗變得更加豐富,讓每個學生都意識到老師對自己的關照,提高學習數學的動力[3]。
2.3 將課堂練習進行分層。為了能夠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課堂練習無疑是一種良好的教學形式,它能夠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統一進行了解和掌握,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混合運算”的教學,老師可以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寫出由簡到難的算式題,由基礎訓練到自主訓練再到綜合應用,讓學生分別結合自己的學習能力來進行完成,提高自身的計算能力。老師要結合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評價同樣也需要分層。比如,第三層的學生能夠勉強將自主訓練中的題目完成,盡管計算的正確率不高,但是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值得鼓勵和表揚。所以,老師要通過分層評價來讓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徹底提高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能夠徹底實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差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因材施教下提高自身的學習意識,促進數學教學。